320 週五通識課
這是週五通識課的第二學期的第一堂課,我們的主題,就是小孩上學期決定的「植物玩具」。我跟家蓁設計了四個單元,讓孩子們做、玩,瞭解植物。
之前上了植物造紙後,我發現一件事:對孩子們來說,「鹿仔樹」這個東西變得不一樣了。孩子們會在路上指著鹿仔樹,叫出它的名字(厲害一點的甚至認出雄花雌花),並說出它的用途(用說故事的方式)。對小孩來說,這不只是一項「勞作」而已,而是改變了他跟一種植物的關係。我想起,從前有一次跟一位賣青草茶的阿婆走在路上,她指著路邊的青草,一樣一樣說出名稱和用法。現在,這種能力往往已經失卻了。植物跟人的關係已經被改變,植物頂多只有被旁觀的價值,而作為旁觀的東西,它的樣子、功能,也就不太重要了,重要的或許只有「綠色」吧。
我們希望這系列課程,能讓孩子跟更多植物建立「關係」。這就不能只侷限在「動手做」,而必須把小孩帶進更多現場。盡可能的接近植物生長的地方,去和活生生的植物發展「故事」。
孩子們剛進教室,顯得很躁動,沒有辦法平靜下來。丟東西的丟東西,哈拉的哈拉,我想,這有多方的原因。
一部分應該是他們久沒到台南塾了,久沒見面,也就變得興奮。一方面也跟天氣有關係。小孩的身體很容易受到天氣帶動,季節轉換,回溫變暖,也就變得格外躁動。另一方面,對他們這個年紀的小孩來說,「決定」的意義跟大人不同。對他們來說,上學期的決定到這學期,效力已經很弱了,甚至詢問一下,記得這學期要玩「植物」的人,只有幾個而已。但這不代表對他們來說決定不重要,縱使決定不持久,但決定的過程仍然有助於讓他們練習掌控和協調。
我腦中想著要怎麼辦,閃過一個念頭,要不,就來硬碰硬試試看。於是我告訴孩子們,他們一直這樣,我沒辦法上課。於是我就坐下來不再上課了,我要確認他們有要繼續上課,我才上。
這方法好不好呢?有好也有不好。
這辦法有效的前提,一方面是建立在小孩對課程的信任。如果今天小孩對課程一點興趣都沒有,那這方法自然就不會有效(就像在台灣,「停學一天」不太像是個處罰)。另一方面是建立在小孩跟我的關係,他們在課程暫停的過程中,多少收到了「羅士哲不高興了」的訊息,因此決定收斂一點。
但這個方法同時又是對上面這兩個因素的耗損,一方面是利用小孩對課程的信任,和我與小孩的關係,一方面又是讓信任和關係降低。後來仔細想想,其實今天沒有必要用到這個方法,因為今天小孩的躁動不是來自「不想進課程」。如果直接進入教案,不管小孩的干擾,應該一樣可以順利進行。
有效的辦法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方法,有時候反而是繞了遠路。
我請孩子們把自己準備的種子拿出來,一一分享。我請孩子們說看看,這些種子是怎麼得到的,原本的植物長什麼樣子。得到種子的第一步,就可以是建立關係的開始。
有的孩子是在學校裡撿到的,有的孩子是吃水果剩下的,有的孩子是家裡的後院摘的。每顆種子,都有不同的故事。有些種子,像是鳳凰木,還有阿瑄在學校裡撿到的大果莢,都得要鑿開,才能種植。我花了一些功夫,用工具把果莢鑿開,孩子們圍在一旁,認真看。
接著,我們剪紗網,鋪在小花盆底層。然後彩繪各自的花盆,為自己的植物朋友做個漂亮的家。動作快的孩子,彩繪完了以後就開始做花園的施工。可以自己規劃一個空間,對孩子們來說是很新鮮的事情。
我準備了一個鐵架,但是上面的孔隙有點大,小花盆有可能會翻倒掉出去。我跟阿明一起測量,剪了一大塊塑膠布來鋪底,讓小花盆可以安穩得放在裡面。阿容則號招大家來打掃,把小陽台弄得一塵不染。原本,我們還要裝置招牌,還有彩繪門板,但今天的時間不太夠,施工就做到這裡。
七個孩子裡面,有四個瘋狂的施工(小孩進入這種狀態,想喊停都不可能)。阿恩則是很在意自己的花盆,要把它弄得漂亮一點,持續彩繪到下課。阿妍跟阿瑄則不願意參加課堂的活動,在一樓玩著紗網。
孩子們不願意進入課堂的原因很多樣。有的是因為心情,有的是因為人際關係,有的則是因為課程內容。阿妍跟阿瑄比較不是因為課程內容,因此我跟家蓁從課程裡面有趣的地方來邀情,總是很難成功。待在他們兩人的世界裡,讓他們覺得很安穩。她們一直喊著要「下課」。但是在台南塾,一般來說還挺少「下課時間」的,因為對許多小孩來說,他們沒有什麼下課的需要(頂多只有休息的需要)。
該怎麼處理「不進課堂」這件事呢?在台南塾,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決定要不要進入課堂。而既然阿妍跟阿瑄對於進入課堂有很強的排斥,我的決定是先用「等」的,不採取什麼額外的策略。小孩必須先覺得這個地方是可以信任的,才有可能談話跟講理,我希望「等」可以讓阿妍跟阿瑄開始信任這個地方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