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18城市旅行:世運

相當驚人,這次,我們討論的效力延續了三個禮拜。在三個禮拜前,孩子們卡在中央公園不願意出發的那次,我們做了一回討論,決定了往後三週的目的地:鳳山,六塊厝,世運。以往,我們也曾經這樣子一次決定好幾週的目的地,但總是差不多到了第二週,孩子們就把之前的決定忘記了。但這次則延續到最後一週。直到上課前,我都還有點懷疑會不會成功。對提這個意見的阿維來說,他是記得很清楚,這回就是要去世運。當時經過一連串的妥協,他才願意把自己的意見排到最後。而阿樂也很清楚記得這件事情,我猜,是因為阿維讓他先排,所以他清楚記得,在最後一週得去阿維的世運才行。

所以,我們就坐捷運去了世運。在捷運上,發生了一件事。


[12/27] 南塾講堂:香港自然學校─情意自然教育的實踐者




[講者介紹]:香港鄉師自然學校  海星

[講座時間]:12/27(六)下午 7:00~9:00

[講座介紹]

香港和台灣都是升學主義很強的華人社會,香港人強調實用,所以對教育的看法也很工具,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升讀名校,讀大學不為知識的追求,只求文憑一張,將來找份優差。只果,學校家長只是懂得催谷成績,不斷操小孩,而孩子們變得功利,與大自然失去聯繫,甚至失去快樂的童年。

自然學校一直相信學生都喜愛學習,也熱愛自然,只要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,學生便自會樂於學習。最初,帶學生去郊外,接觸大自然的一草一木,在直接體驗中,認識大自然。然後,帶孩子去露營,要學習生火煮食、自我照顧,團體合作等。

在日常教學中引入專題研習,讓日常生活變成教材,引發學習動機。於是,因為學生有很強的學習動機,結果,慢慢建立自主學習的能力,有學生主動以風帆為個人的專題研習。

[台南文史研究社] 五條港:南勢港,佛頭港

文:士哲

11/22(六),台南塾的台南文史研究社第一次踏查活動。參加的人有我,李宗霖,阿雄,Tony。原本青真,亞昕,還有秉謙也要來,但他們中途就因為無聊先走了。這趟旅程,小孩要耐得住不容易。畢竟旁邊大人們用台語聊天,他們也聽不是很懂。而且聊得太多了,也來不及翻譯。

我們先去吃江川,吃飽了,熟門熟路的李宗霖帶我們上到永樂市場的二樓。我之前一直以為這區的市場都是連起來的,但其實永樂市場跟水仙宮市場的建體還是分開的。永樂市場一帶日治時期為防空用地,稱「永樂町」。這時候還沒有水泥建體,而是以木造的梁柱與棚架支撐。從水仙宮側邊通往集福宮的小路,古稱「杉行街」,從清代就靠著水利之變,來交易福杉。國民黨佔領台灣後,這裡被稱為「賊仔市」。後來發生了大火(1962年),重建為三層樓的建體(頂樓也算進去),原本二樓也有攤商,非常熱鬧。但這次我們上去,則看到完全不同的風景。


[12/12] 週五通識課:味道課(3)

一個禮拜聞,一個禮拜吃。這個禮拜,我們要把這些經過鍛鍊的口鼻,應用到生活裡面了。這次,我們要來做布丁。

我們這次借用送報伕寫作教室的廚房來製作。由於做完還需要冰,我們一到現場,就先分組,開始製作。由我和阿虔,阿恩來做布丁體,惠禎和阿容,還有小寶跟阿甄做焦糖。

布丁組


[12/11] 城市旅行:六塊厝

一次討論的功效,可以維持多久呢?這決定的因素,其實很多樣化。

一方面,要看這個討論中決定的事情,對小孩來說有多大的意義。如果這個決定說起來是可有可無的,那討論當然有沒什麼實際的功效。再者,要看這個團體本身的凝聚力,無論是基於小孩產生的凝聚力,還是基於大人產生的凝聚力。如果團體沒有基本的凝聚力,那討論決定出來的事情當然也就時常不算數,反正,反悔了也不過就是退出團體。退一步說,還得看小孩到底瞭不瞭解「討論」和「做決定」是怎麼一回事。很多時候小孩們這時候決定了,過一兩天,又不把這決定當一回事,是因為對他們來說,生活是「跟著需求走」,而不是像大人那樣「跟著決定走」。或者,有時候討論的功效也得看突發的事情。一次成功的討論,可能就突然發生一件打架事件,成效就吹了。一次不太成功的討論,也可能因為某個有領導力的孩子登高疾呼,就發揮極大的功效。討論的功效這種事情,實在沒法一概而論,也很難清楚說出這是「進步」還是「退步」。


[12/10] 週三通識課:RGM(2)

RGM的單元進入第二堂課。這禮拜,我沒有準備任何新的內容,單純讓孩子們自行發揮下去。

上個禮拜,孩子們的作品沒有成功。這次,他們打算要花三個小時的時間來改進。孩子們到了台南塾沒多久,就開始在白板上畫起了設計圖,並且解釋他們今天的設計。阿D畫的,是一個類似電梯的裝置,上面的重物落下,可以讓一邊電梯往下,另一邊相應往上,並且把一個東西用類似蹺蹺板的原理彈射出去。阿恩跟阿庭兩個人則把上次他們的裝置規劃得更清楚:由一個靠重量啟動的機關讓球撞倒骨牌,骨牌接到一個滾筒,滾筒被推走以後,後面已經上好發條的長頸鹿就會自動出發。他們兩個花了不少時間,把設計圖改到盡善盡美。孩子們到齊以後,我們隨即開始工作。


[12/5] 週五通識課:味道課(2)

這禮拜進入味道課的第二堂課。上次,是由我來準備味道給孩子們聞。這次反過來,輪到孩子們來準備味道了。這次,每個人負責準備兩樣水果,包括我,還有這次一起來玩的家蓁,也一同準備。


[12/4] 城市旅行:鳳山

依照前一次的規劃,這次我們一點也沒有延遲,就往鳳山站前去。我們先搭捷運,再轉火車,就抵達了鳳山站。


孩子們一次一次的狀況,都頗難預料。前一次,我才為了他們無法離開中央公園而苦惱。這一次,我只說了一聲「出發」,我們就順利前往鳳山。說起來,我不覺得這兩次小孩的狀況有太大的差別。雖然說結果差異不少,但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好像不是小孩的狀態,而根本就是隨機的。上次,是由於阿樂說了一聲「留下」,所以就留下。這次則是由於我在什麼都還沒發生之前說了一聲「出發」,所以就出發。當然,上次結束前的討論,幫了很大的忙。上次有來的孩子,都還記得這次要去鳳山,下次去六塊厝(阿維補充:「還有下下次要去世運!」)。但是,依這群孩子過往的討論而言,其實決議很常在前一刻被推翻。為什麼這次沒有被推翻呢?我不敢說,是因為孩子們慢慢的學會做決定。看起來,反而更像是「沒有人想到要去推翻」。如果今天恰巧有人想到,那狀況又會不同。

[12/3] 週三通識課:RGM(1)

之前小孩決定要上「機關」課。這個名字其實是暫時取的,方便稱呼而已。這堂課一開始,我就先釐清,我說的機關到底是在說什麼。

說到機關,孩子們會想到什麼呢?有人說「骨牌」,說到骨牌又想到「撞倒」,又有人想到害人的機關,就是「陷阱」。還有靠電路的機關,就變成機器,說到機器又想到科學家。那今天要玩的機關到底是什麼?


[11/28] 週五通識課:味道課(1)

上過了植物造紙,做過了萬花筒。這禮拜,我們進入新單元:味道課。

什麼是味道呢?小孩從舉例開始。香,辣,臭,鹹,酸,甜,苦,噁。有的是用舌頭感覺,有的是用鼻子感覺。在這個教室裡,也有一種「味道」。有小孩說是臭臭的味道。我們的身上,也有味道。我請孩子們把手舉起來,放到自己鼻子前面,聞聞看有什麼味道。有的有泥土味,有的有中午吃東西的味道。


[11/27] 城市旅行:中央公園

這一堂課很奇妙,整堂課的軸線幾乎就是由「小孩拒絕大人」來構成的。

上次上課,我發現孩子們已經有一點想不到點了。所以,這次我跟代班助教家蓁準備了兩份資料,一份介紹鳳山,一份介紹鹽埕埔,來跟小孩分享,讓小孩可以有一些選擇。但是,小孩完全棄這兩份資料於不顧。阿樂說,今天想留在這裡。但我很不想這樣。



[11/26] 週三通識課:拆解電器(2)

拆解電器進入到第二個禮拜。這次,我具體提出了三個任務,來請孩子們練習。

我跟孩子們說,這堂課,是這學期的最後一堂科學課。如果還有要練習想事情,練習研究科學,可以在這堂課試著做三件事。(1)發現三件以前不知道的事情;(2)找到三個自己想知道答案的問題;(3)找出一個零件的功能。把任務明確化,然後提出邀請,常常能讓孩子們更有動力。它的好處是指名方向,讓孩子願意去做。壞處,則是有時候會限制孩子們的思考和嘗試。就我們班級的現況來說,前者比較重要。

原本是要依照上次的分組,但我想起來,上次阿容有提出說想要換組,換去跟阿庭一起拆電風扇。我詢問了阿容,阿容確定她要換組,留下阿拓和阿恩兩個人拆電磁爐。她自願在小組裡面負責紀錄的工作,由阿庭負責拆解,她則用鉛筆,把各種發現一一記下。

上面的三個任務,孩子們可以各自挑選想要練習的來練習。而如果不想練習,當然也可以不用練習。這個練習只是邀請,而不是命令。


[11/23] 動腳動手:後壁

這次的動腳動手,冠彰準備了7個故事,用這些故事來讓小孩認識後壁。詳細的故事,請看這裡

這兩次的動腳動手,我們都採用「地圖+幾個短故事」的方式,來讓小孩認識地方。仔細想想,其實這種方式,有點像一些介紹景點的DM。只是,我們給的DM有一些特殊的功能。首先,它的內容是專為小孩設計的,已經把大人的用語轉化掉了。其次,我們常常在故事裡留下伏筆,讓小孩到了現場,再把自己心中的問號,一個一個解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