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腳動手是什麼?


動腳動手的紀錄和教案,請看這裡。或參考「課程與活動」裡的動腳動手欄位。

動腳動手活動是一個戶外的活動,分成「動腳」跟「動手」兩種。

「動腳」的活動,我們會挑一條小徑,跟孩子們一起徒步旅行。這趟旅行不會太輕鬆,一般來說,步行的長度會在6公里以上,要走三到四小時(加上休息時間),或更久。在挑選路徑的時候,通常我們會避開各種觀光景點,走進更貼近常民生活、更貼近土地的地方。這條路徑或許看起來平淡無奇,但越是在這樣的地方,孩子們往往越能自在的與環境和人互動。有時候,孩子們會沿著水圳,玩起樹葉船的遊戲;有時候,孩子們會齊聚在大榕樹上下,吃著中午的便當;有時候他們則在路上遇到農人,拿到一大把的楊桃,或者試試看跟水梨一樣甜的生菱角。這些互動正是旅行裡最精華的部份,孩子們脫離自己習慣的環境,進到不熟悉的地方,敞開自己,去玩、去問、去試,去瞭解和自己不同的其他人。這是在規劃好的旅遊景點裡無法體驗的。

通識課是什麼?



通識課是什麼?這問題不太容易講,我想先說說它不是什麼。

如果你已經看過通識課的紀錄,你可能會對這堂課有些想法?通識課,好像是一個很混搭的才藝課?好像是「想到什麼就上什麼」的課程?好像是個「沒有主題」的課程?乍看之下好像是這樣,但我們在規劃通識課的理念,和一般的才藝課不一樣。

一般的才藝課,或者補習,目標是學會一項「技藝」,或一種「知識」。老師自然就該是這種技藝的專業人員,或者這方面知識很淵博的人。但是通識課的教育者不是這樣,他們未必在這麼多的領域,都有很深的專業。而通識課的目標,也不是「學會」技藝或知識。

簡而言之,通識課是一個「自主學習」的實驗性課程。

教育觀察員,招集中!

每次動腳動手的活動,我們開放兩個教育觀察員的名額,當作和其他人交流的場合,也藉機認識對教育有興趣的朋友。由於來參加的大人越來越多,我們想,動腳動手也可當作一個給教育初學者練習的場合。如果你對教育有興趣,而且已經來參加過我們的活動,覺得有所收穫,有學到一點東西,你可以選擇繼續來動腳動手,做一些進階的練習。下面,我分成「教育觀察員」、和「進階教育觀察員」來加以說明。

[509] Liām台南:小北門(大銃街,米街)


文字:士哲
(一)           基本款行程

不知不覺,Liām台南走到第四次了。我們已經依序走過了府城的西門,南門,東門。今天,集合的地方是民德國中門口,也就是小北門的舊址。這次,是Liām台南這學期最後一次走府城城區,下次開始,就要出到城外了。

從前,小北門是庶民的通道,城外的農作物,魚蝦海產,就從小北門進到城內。官方則往往走大北門,也就是今天小東路地下道口的位置,前往今天的頂土地廟,總爺街一帶。我們今天要走的路徑,就是「草地人入府城」的通路。大致的路徑如下:

【走路行程】

小北門(民德國中門口)à大銃街(今自強街前段)à水仔尾(今自強街後段)à米街(今新美街)

故事

今天出發之前,我說了一個短短的故事,給孩子們聽。詳細的故事,在這裡:http://tailamsiok.blogspot.tw/2015/05/blog-post_17.html

這個故事的劇情很簡單,沒有複雜的歷史情節,只是要藉一個進城賣東西的人,把我們今天要走的路,基本的用途,上面有什麼東西,給鋪陳出來。另外,我還想要教小孩一件事:名字背後,都有其故事。有的小孩可以講出來,為什麼自己叫那個名字,阿容跟阿恩就說,他們的名字是要「寬容」跟「感恩」。我也說了我自己名字的故事給孩子們聽。那麼地方的名字呢?每個地方的名字,也都有其故事。

我給孩子們幾張卡片。有的上面寫著我們今天會經過的老地名,關於這些老地名的記憶,都還存在於今天在地長輩的口耳相傳之中。另一些卡片,寫著一些神明的特徵,像是「臉紅通通的 / 瞪著圓滾滾的眼睛 / 翹著一隻腳」,或是「醫生神明 / 救過老虎 / 收服老虎」。還有其他許多神明。這些神明,你認得出來嗎?

孩子們今天就要拿著這些卡片,走進巷弄,去跟在地人說話,找出這些名字背後的祕密。走過天橋,穿進長北街,我們開始旅行。

[4/17~5/8] 週五通識課:換土移栽&種子手工藝品

文字:家蓁

到種子博物館走一遭,小孩不僅得到了小盆栽需要換土的建議外,也從那兒展示的種子手工藝品中,帶回了源源不絕的靈感,打算也來自己做看看。於是這幾週,我們忙著討論可以從哪邊拿到適合的土、忙著移栽、忙著蒐集各式種子,也忙著透過巧手和小腦袋,讓這些種子活出新生命來。預想到的、沒預想到的課程,順應著小孩的節奏,就這樣自然的開展了起來。

(1)挖土?
那日種子達人說,我們可得換土才行,買來的培養土不是土,對發芽完成後的小植物久了可不好,建議我們去路邊找一把土,會好上許多。聽來簡單,真要做,才發現,這背後可一點也不簡單。路邊的土,究竟能不能隨意去挖呀?原本我和士哲打算帶小孩到附近公園撿種子,順道挖一點土來換,但討論後,總覺得有些顧慮,查了相關法規,發現,《台南市公園綠地管理自治條例》所提到公園、綠地禁止的行為列舉中,挖公園的土,似乎有被涵蓋在內的可能性;又一併參考了《台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》,則發現擅自挖掘土是明文不得有的行為,斟酌再三,我們決定邀請小孩一同討論這件事。

小北門,進城之路

(1)   名字的故事

你們的名字,有沒有故事?你們知不知道,為什麼你叫這個名字?

在這個城市裡,每個地方的名字,都有他的故事。要知道這些故事,可不簡單。有時候,要用看的。有時候,要用問的。有時候,要用猜的。還有時候,一個不小心,這些故事就永遠,永遠找不到了。

[4/15~5/6] 週三通識課 (家蓁組) :樂高動畫&運動遊戲室

文字:家蓁

成員:阿評、阿澄、阿甄、阿欣

陪一個人,真是件容易的事情嗎?支持一個人,容易嗎?我們這堂通識課,是個以「孩子們自己來學東西、研究事情」為主軸的課程。大人不直接給,一切由小孩自己來,角色比起「傳授者」,更像「陪伴者」、「支援者」。一個多月下來,點滴在心頭,這件事,原來可一點也不簡單。

這幾週的課程,我們這組有阿評、阿澄、阿甄、阿欣,人說是不多,但當每一個人都成了主體,那四個小孩加上一個大人所組成的小組,份量可就一點也不少。我想先分享這幾週課程進行上不太容易的地方,再來談我們在課堂上究竟做了些什麼。

(1) 分身術:單軌主題&多軌主題




[419] 動腳動手:官田--咬人大圳

文:士哲

(1)祕密

我們在拔林下車,走出車站。我猜,許多小孩,都是第一次到這種「無人站」。不但沒有機器收票,也沒有人收票,就這樣過天橋,走離月台。彷彿少了什麼似的。




這裡是拔林。用台語唸比較能知道這名字的由來,就是「拔仔林」(pa̍t-á-nâ),芭樂林。孩子們都是第一次來到這裡。如果不是來籌備活動,恐怕我也不會來到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。

來這種鬼地方,是要幹什麼呢?一定,有什麼祕密。


嘉南大圳,咬人大圳

<嘉南大圳>

1、    嘉南平原

孩子你們知道什麼是「平原」嗎?
我們一起來想想喔~你們站的這裡,以前沒有房子或是高大的建築物的時候,你可以看很遠很遠的地方,我們習慣稱呼那叫做「平原」,而你們現在所站的地方叫做 「嘉南平原」。

嘉南平原的地形、溫度及陽光等非常適合作物生長,但是這裡只有夏天有雨水,秋、冬之後就沒有什麼雨水了,因此稻米只能種植一次,其他的時間我們只能種植蕃薯、花生,雖然說這兩樣作物可以存活,但是相對於其他的地方,由於水份不足因此長的還是比較不好。

[4/15~5/6] 週三通識課(士哲組):太陽能船

4/15~5/6  週三通識課

寫紀錄的速度……越來越追不上孩子們發生各種精彩的事情了。這一個月,我們研究的事情,真是許許多多。


這一個月以來,我們還是照著通識課這學期發展的主軸前進。這個主軸,看起來是「沒有主軸」,實際上是瞬息萬變,隨時在創造出新的內容。孩子們不斷練習著選擇,計畫,施行,修正的過程。一次又一次,初步的構想被實際化,或者在實際化的過程裡被否決。或者在實做的過程中發現意料之外的失誤,或者發現自己的膽怯,一次一次的逃避,或者努力去克服。這跟過往我們規劃過的,「有主軸」的課程很不一樣,自由的範圍更大了,有待承擔的責任,也就更大。

[4/25]Liām台南:東門(知事官邸,新樓醫院,台南神學院,巽方砲台)

文字:士哲,家蓁

(一)       基本款行程

走過西門和南門,這次我們走到了東門。我們從衛民街地下道出發,規劃了一條跟之前不太一樣的路線,碰觸到前兩次旅程比較少提到,卻對台南文化與歷史至關重要的主題:教會。我們的基本路線如下:

【走路行程】
衛民街地下道à知事官邸à新樓醫院à台南神學院à東門城à巽方砲台

這次的教案,由家蓁來進行規劃。家蓁設計了一個有趣的遊戲,讓小孩親自進到場景裡面,去尋訪這些地方埋藏的故事。這趟旅程,就在找故事,和說故事之中串連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