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4/11] Liām台南:南門(檨仔林,南門城,忠烈祠)

文字:士哲

(一)基本款行程

第二次Liām台南,我們來到府城南門附近。我們的起點,在建興國中門口。終點,則設在健康路上的忠烈祠。比較詳細的路程,大致如下:

走路行程

建興國中à忠義國小(台南神社外苑)à南門城à樹林街(城牆殘跡)à小南門(樹林開山路口)à法華寺à忠烈祠

這個行程安排,是有原因的。每次的行程,我們總是會設法用一個故事,來跟路途的景點搭配。這次我們準備的,是「乙未的故事」。


故事

我們在忠義國小裡面說故事,這故事有點複雜,但很精彩。詳細的故事,在這裡


上次的故事,我們講到了台南的西拉雅,和荷蘭及鄭成功時期。這次的重點,則放在台灣人與日本人對抗的「乙未戰爭」。大家一般好像對1894年的「甲午戰爭」比較熟悉,對1895年的乙未戰爭就生疏些。但乙未戰爭在台灣留下了實實在在的印記,和傳奇。有英勇對抗,也有膽怯退縮,是刻劃台灣人反抗性格一場重要的戰役。

這個故事埋的伏筆很多,有大量可以談論的議題。一方面介紹了漚汪儒俠林崑崗,和阿婆踉港的典故;另一方面,這個故事中的情節又想讓小孩去思考,什麼是偉人?對誰而言是偉人?以及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。這是一個野心很大的故事,可深可淺,就看小孩的狀態,能接受到哪裡。


早上下午兩個班級,產生了不同的發酵。這個故事一個困難的地方是,出現的人物很多,我將每個人物的照片都印出來,讓小孩更容易瞭解。早上說故事時,阿翔又幫忙發明更好理解的方法,把人物一一取上綽號:米老鼠,肯德基爺爺。這樣子,故事又變得更容易瞭解了。下午的孩子全神貫注的聽,把人物一一都記得一清二楚,於是,我們有機會討論一些很深入的話題。這些就留待後面說吧。

福安坑溪

府城舊城區裡,有兩條溪流。一條是北邊的德慶溪,一條是南邊的福安坑溪。上次Liām台南,我們走過了德慶溪,這次則來到了福安坑溪畔。我們先跟孩子一起研究古地圖,幫我們的所在位置做定位。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找到地圖上的「府儒學」,也就是今天的孔子廟。我們就在廟邊,廟,就在福安坑溪邊。



我們判斷方位,開始尋找福安坑溪。我們揣測著,走進了一個教會裡面。在教會圍牆與建興國中圍牆之間,找到了福安坑溪。

這河段沒有加蓋,可是是少數台南舊城區裡沒有加蓋的河段吧。上禮拜的德慶溪,已經完全不見蹤影了。河水不乾淨,有些混濁,卻滿滿都是魚苗,還有些是孔雀魚。我們看著魚群,凝視這數百年的水。

南門城

南門城跟東門城,是台南保留最完整的兩個大城門。我們從建興國中旁的小巷子,繞往南門公園的碑林,進到南門城。


南門城的結構很有特色,保留了「甕城」的建築形式。甕城是一種易守難攻的關卡,當敵軍攻進城門,旁邊城牆上的士兵立刻可以施以攻擊。「甕中捉鱉」就是這麼一回事。早上孩子們到了這裡,自然就玩起了「攻防戰」。這種遊戲戰爭,也不失為一種體驗歷史的方式!


下午,陰雨綿綿,沒法完戰爭遊戲。我們就坐在南門城的屋簷下,彈琴唱歌,說著故事。家蓁出了個點子,要大家一起玩故事接龍,但是接的內容,需要跟南門城有關。於是各式各樣的想像產生了,跟戰爭有關的,跟旅行有關的。

我們說著古早的故事,孩子們說著今天新想到的故事。兩種故事,就在這既古又新的城門上,交錯擦身。

忠烈祠

走往忠烈祠的路有點曲折。經過南大附小門口,轉開山路,又轉法華街,總之是沿著附小的外牆走。沿途,火焰木種子四處飛散。我跳起來,拍打裡面還有種子的豆莢,啪一下,大量種子飛散出來,像下雨一樣。小孩也拿起雨傘,拿衣服,尋找著還可以玩的豆莢。開山路上,下起了雪。


經過法華寺古樸的山門,左彎右拐,從小巷子通往健康路。不遠,就能望見忠烈祠的牌樓。下著雨,我們跑往忠烈祠,今天旅程的終點。


有沒聽故事的孩子問起,什麼是忠烈祠。我簡單的說,被中華民國當成是偉人的士兵,像是對抗日本人的人,就會被放進這間廟裡面。孩子們站在門板上往內偷看,看見「革命烈士」幾個字。原本放在台南神社的狛犬,隨著神社改建忠烈祠,以及遷址,也被遷到這裡來。從前守著日本偉人的神魂,如今守著中華民國的牌位,不知道祂們心裡做何感受?

在忠烈祠的屋簷下,我們聊著今天的所見所聞。阿翔說,他多知道了一件事,就是台南有一個勇敢對抗日本人的林崑岡。外頭飄著細雨,我開始唸今天的歌:

一條溝仔魚栽濟
原來號做福安坑
流過城門佮墓地
看過戰爭佮相爭

檨(仔)林起造大神社
こまいぬ顧門埕
親王過身佇這跡
換過民國才改名

裡頭說的「こまいぬ」,音「kho͘-má-i-nu」,就是狛犬的意思。唸歌的影片,可以看這裡

(二)Ê早班

遊戲

上個禮拜課程結束的時候,我就跟家蓁在猜測,第二個禮拜,Ê早班會變成怎樣?我們猜,他們會很不願意進入教案。下一趟旅程,他們應該不會想做「玩」以外的事情。



為什麼我們會這樣認為呢?

Ê早班的小孩,有許多是跟我們第一次合作,而且全都是有上學的孩子,而不是自學生。只要是習慣學校教育的孩子們來到台南塾,幾乎都無可避免,要經歷這一段「撞牆期」。第一次活動的時候,進教案的比例一般來說很高,那是因為孩子們還沒有察覺台南塾跟學校或補習班的差異。但當孩子經歷了第一次的「試探」,到了第二次,第三次的活動,通常就會完全「解放」了。孩子們會盡情的玩樂,幾乎不進教案,對教學的內容一點興趣也沒有。除非家長有什麼額外的叮嚀或規定,否則,這狀態通常會持續一陣子。

持續到什麼時候呢?這就因人而異了。時間長短跟孩子被壓得緊不緊,玩得夠不夠有關係。當孩子們玩得比較夠了,不再被玩的欲望壓著跑了,才比較可能講理,比較可能面對深藏著的「學習欲」。

果然,這次上課的時候,Ê早班的八個小孩,總共只有阿翔阿昕,和阿豪三個人留下來聽故事。其他的人,一律都奔向遊樂場去了。

面對這個狀況,我跟家蓁先採用「約定時間」的方法,跟孩子約定一個玩耍時間,時間到了把他們叫回來。但時間到了,依然只有兩個孩子願意離開。那麼,就不是「時間」的問題了,而是孩子們本來就打定主意要解放了。我們決定不再兜孩子來聽故事,由我專門講故事給三個小孩聽,家蓁則陪著其他孩子,在遊樂場玩耍。


把小孩叫過來,還是不叫過來好呢?考慮這種問題,往往心中是千迴百轉。但有幾件事情絕對重要:什麼事情是對這個小孩有意義的?這個小孩希望在活動裡得到什麼?他需要什麼東西?

孩子們直到聽到家蓁說,故事已經快結束了,才聚集回來。今天,故事對他們來說沒有意義。反而是他們「不聽故事」的決定,對他們才是真實的。

法華寺

一群小孩走進古樸幽靜的法華寺,會發生什麼事情?


在法華寺外的涼亭,家蓁邀請小孩們,試試看一句話都不說,一點聲音都不發出來,像是刻意不讓別人發現一樣,走進法華寺。孩子們好有興趣。我們從右側走進法華寺,孩子們的步伐一點都沒有干擾古寺的幽靜,而是躡著腳尖,踏過這塊清修之地。


我們經過每個神明,都用無聲的動作來禮拜示意。繞到法華寺的後殿,我跟阿奇脫隊了。脫隊的我們在後殿之後,發現了法華寺的宿舍,和古老的木造建築。從建築形式來看,應該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了。裡面空空的,似乎沒有住人。我們重回前殿去找其他人,其他孩子正在研究「四大金剛」踩在腳下的東西。看起來像人,又像是鬼。旁邊的告示解說說,那是代表「酒色財氣」的四隻惡鬼。哪隻酒,哪隻色,哪隻財,哪隻氣呢?我們爭論著,猜測的。


後方,一個婦人跪在彌勒佛前面,良久。聽見我們的聲音,才中斷了禮拜,起身。有孩子問我他為什麼要跪那麼久,我說,她是一個很會拜拜的人,有許許多多的話,正在跟神明說。

神狗

Ê早班的孩子雖然只有少數幾個有聽故事,但大家都知道,等等要去的忠烈祠有兩隻「神狗」,也就是守護神社的「狛犬」。這兩個字,引導著我們的旅程。我們的行程其實很緩慢,一度還想說,要不要提早在法華寺解散。但幾個孩子都堅持,今天要看到「神狗」才行。

神狗在哪裡呢?我跟孩子們說,有四隻。

繞過彎彎曲曲的巷子,繞出健康路。看見牌樓了,我們往牌樓的方向前進。咦,看看牌樓下面那兩隻,跟神社照片裡的兩隻狛犬,長得像不像呢?我拿出照片,孩子們一看,真的就是那兩隻狛犬!是神狗!


我們又在忠烈祠前找到了另外兩隻珍貴的青銅狛犬。之前,還有青銅馬,現在已經損毀而收起來了。青銅狛犬和青銅馬不是每間神社都有,需要有位階的大神社才能放置。但被搬到這個地方,既無標示也無維護。我小時候常到這裡玩耍,也從不知道這些典故。

兩眼依舊炯炯的こまいぬ,仍然佇立在雨中。雖然,大家已經忘記祂的名字。

(三)Ê晡班

國旗

這次乙未的故事,在Ê晡班有很多有趣的發酵。其中一個最精彩的,應該是「國旗」。


這次的故事裡面,我一共提到了四個「國家」:大清帝國,日本,台灣民主國,中華民國。也準備了四個國家不同的四面國旗。故事進到尾聲,孩子們已經聽了這四個國家糾結的故事。我把四面國旗集合起來問他們:那,哪一面是台灣國旗?

有小孩說中華民國的國旗是,這應該是最直覺的想法,畢竟孩子們每天都看到它在國旗裡飄揚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既然如此,為何不說日本的國旗是呢?為何不說藍地黃虎旗是呢?為何不說大清黃龍旗是呢?

小孩有點變心了,說都是。有的是以前的,有的是現在的。這樣對嗎?好像有點怪怪的。日本現在明明就是另一個國家,為什麼那也是「我們的」國旗呢?

我小聲的說了一個猜測,會不會,其實全部都不是?


孩子們露出一種恍然大悟的眼神,瞪大眼睛,然後點頭如搗蒜。對,對,對,全部都不是,那到底什麼是?孩子們卡關了,想了有想,有人說,或許是比這些更古老的,真的由台灣人自己設計的國旗吧?可是,那時候甚至還沒有國旗這種東西吧

真正的台灣國旗是什麼呢?

生在一個撲朔迷離的島嶼,要回答這個問題,還得靠長久的思慮與行動,堅定與耐心。

跳舞

沿途都在下雨,下雨走路很累。我們在法華寺的涼亭裡躲雨,休息。趁我去買點心的時候,其他傢伙開始編起了故事。主題是羅士哲的大屁股。

不只編了故事,他們還編了歌曲。不只編了歌曲,他們還編了舞蹈。不只編了舞蹈,他們還跳得異常整齊劃一。最後,在我氣喘吁吁的跑回來後,興高采烈的表演給我看。

影片在此,請慢慢欣賞。很有才華,是吧?

江湖調

每次Liām台南,我都用一樣的調子來唸唱。這唸唱的調子,其實就是很多人聽過的「勸世歌」(khoàn-sè-koa)。他另外還有個正式的名稱,由歌仔戲、唸歌研究者王振義老師定名,名為「江湖調」(kang-ô͘-tiāu)。江湖調是歌仔戲,還有唸歌最常使用的調子之一。說是一種調子,但唱法千變萬化,不拘一格。單單一個調子,學問就非常大,包含了台灣人思索語言與音樂融合的智慧。有興趣的朋友,可以參考這篇簡單的介紹文

我原本有點擔心,小孩能不能接受唸歌這種「老玩意」。一方面是語言的問題,另一方面是表演形式的問題。但兩班的孩子,似乎接受度都挺高。尤其Ê晡班的小孩,我唱完了這次的歌句,他們又吵著要我再唱一次上次的歌句。我把前奏撥下去,第一句出口,就聽見孩子們小聲的,跟著唱,唱我們上次走過的鴨母寮、赤嵌社、五條港。


學習真是很驚人的事情,不知不覺間,孩子們竟然把江湖調給學了起來。或許不懂其中奧秘,但已經能跟著哼一點,唱一點。

十年之後,孩子們會記得些什麼呢?或許會記得,曾經有個人在台南的四處,唱些奇怪的歌給他們聽。或許會記得那把樂器叫「月琴」(goe̍h-khîm),或許會記得一兩句旋律。

對了,如果有小孩想學唸歌,我可以免費教學。厲害是一點都不厲害,不過,誠心還是有一點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