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次上課,我隱隱約約覺得課程狀況有需要調整的地方。因此,今天一開始,我就招開了一次會議。
開會之前,我先再次跟小孩說明我們上一堂課在做的事情。之所以這麼做,是因為我覺得,上一堂課的主題似乎對他們而言有點難,也有點模糊。我先請小孩回憶一下我們上次談的東西,孩子們說是談「什麼是謊話?」、「如何說謊?」,以及「說謊的人在想什麼?」。後面兩個問題,對孩子們來說還算比較常想的問題,第一個問題可就不是日常的問題了。這等於在探問說謊的定義。
那麼,為什麼要談這些東西呢?有一群人,他們的工作,就是在想像這樣的問題。那群人,叫哲學家。
我給孩子們看了幾個哲學家的照片,請孩子們說說想法。阿澄說,他們看起來都是「有心事」的人。阿澄說「心事」兩個字的時候很有意思,往往又是指煩惱,往往,又指思想。
我說,哲學家在做的事情是這樣:用說故事的方法,讓你發現,你以為自己搞懂那件事情了,但其實你根本還沒搞懂。想一想,你又以為你搞懂了,他又有一個新故事,跟你說你沒搞懂。那學習這種思考的方式,有什麼好處呢?阿恩說,可以把事情想得很清楚。這肯定沒錯,而且,還能學會「問問題」,學會搞清楚,現在遇到的問題,到底是什麼?
接著,我們開會。這場會,開得有點冗長。
原本我預計要討論的主題是「上課的時間安排」。之所以要討論,是因為我猜想上次的安排對小孩來說太累了,沒法集中精神。但孩子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,才進入討論的狀況。我猜想,可能有兩個原因。一個是,問題的核心或許不在「時間」。另一個是,他們拿來陪他們上課的各種東西,讓他們很難專心。
會議沒有辦法順利進行,因為有的孩子一直不斷的打鬧,無法進入狀況。於是我就先把會議暫停了。我當下覺得有點不想進行了,原因是,跟孩子們確認意願,他們一再表示願意開會。但實際開始進行會議的時候,又總是沒有辦法專注下來。於是,我們暫時停擺。
這兩個議題,我們花了好一些時間爭論,最後訂出了一套方法。上課時間的安排,首先,前十五分鐘大家要進課堂,瞭解今天要討論什麼,再決定要不要參與討論。離開了,也可以隨時重新加入。討論的時間,分為兩個主題:「小孩自己的問題」,「大人要教的主題」。兩個主題各花三十分鐘,共一個小時。中間,有三十分鐘的彈性時間,如果討論狀況好,就讓討論延伸到這三十分鐘。後面一個半小時,則是電影時間。至於不想討論的狀況,則要由小孩來告訴大人,這時候,討論就暫停十分鐘,讓小孩休息。
這些討論內容,下次上課的時候會變成一份公約給孩子們看。希望往後的課堂,可以依照這份公約,順利運行下去。
討論這兩個議題,其實就花了我們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。暫做休息,孩子們決定,要把前一次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,拿幾個出來動動腦。
這種科學的問題,有時候反而不好討論。一方面,google就有「標準答案」。另一方面,往往大人會不自覺在討論中想「教」些什麼,或者直接導向「做實驗」。但這樣子,有時候反而就讓討論沒有活性了。我想來帶孩子來試試,科學其實也能在「概念」的層次討論。
冰塊為什麼浮在水上?有唸過一點書的小孩很快丟出專有名詞:因為「浮力」。但是,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?我們先想想,什麼東西「有浮力」吧?
小孩們列出了這些:水,冰,風,空氣。尤其,對空氣他們非常強調。甚至阿D就說:有空氣就有浮力。真的是這樣嗎?阿容就不以為然。
阿容想到一個例子:人。人不是也有空氣嗎?可是,人到水裡,會浮起來呀!但阿恩說,好像也不一定總是會浮起來。有時候也會沉下去。會浮會沉,好像跟「姿勢」有點關係,有的姿勢會浮,有的則會沉。
阿恩提出了一個修正的版本。有空氣就有浮力,沒錯,但是,有浮力不一定就會浮。鐵球太重了,浮力撐不住,當然會沉。阿澄說,如果今天鐵球薄一點,空氣多一點,或許會浮。真的嗎?雖然我們沒法真的用鐵球做實驗,但,起碼我們能在腦袋裡做做實驗。我畫出一個皮很薄的大鐵球,讓小孩想像他丟到水裡。有孩子說會浮,有的說會沉。我突然有個點子:把鐵球的上半部擦掉,變成一個半圓形的碗狀,如果上頭插根旗子,不就變成船了嗎?這樣,應該會浮吧!
但阿甄說,要平底的才是船,平底的才能浮。看來,又是跟形狀(姿勢)有關了!到現在,沒有做實驗跟查資料,只靠著腦袋,我們已經有好多發現。至少,我們發現「有浮力」不一定「會浮」。還發現,會不會浮跟形狀 / 姿勢有關係。
還跟什麼有關係呢?孩子們提出兩個關鍵詞:「重量」和「密度」。
阿D說,假裝有很多個小珠子組成一個東西。這些小珠子越緊密,就是密度越大。這些小珠子越疏鬆,就是密度越小。孩子們認為,浮力越大,重量越小,密度越鬆,東西就越會浮。那麼,回到冰塊,冰塊是為什麼會浮呢?
阿澄的答案很有趣,他說,是因為「水比冰塊多」。這樣子,水才比冰塊重。冰塊重量小,才能浮水上阿!阿容延伸這個說法,舉出一個例子。他說,如果把很多冰塊疊在杯子裡,然後倒水,倒在邊緣一點的地方,這樣子水流不過去,冰塊怎麼會浮起來呢?我也想到一個例子:如果今天是一個超級無敵大冰塊,放在一盆超級淺的水裡面呢?
阿D說,會浮一點點。其他小孩則覺得不會浮。這件事情,就真的有點難靠「直覺」了。總之,會不會浮,似乎是跟水的量有一點關係。
原本預計討論半小時,我們一不小心就超過了。只靠著腦袋分析,我們就多知道好多好多。光是「想清楚」,就可以有很多發現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