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所以取「Liām台南」這個名字,是有原因的。
「Liām」是台語的羅馬拼音,可以是「思念」的「念」,是「唸歌」的「唸」。思念,是思念台南的過往與如今;唸歌,是用月琴彈唱傳統的「四句聯仔」(sì-kù-liân-á)。Liām台南就用這些核心的意象,來串連整個活動。
這樣講有些太抽象了,下面,具體點說吧。
Liām台南四天早上的活動,每天都會安排一條路線,讓孩子們徒步旅行。路程大致都不長,大約2~2.5公里左右。這一段路,除了考量安全性以外,最重要的是要有「故事」。有的故事,要靠大人去說。有的故事,可以讓小孩去找。我們希望,隨著我們安排好的教案,孩子們可以獲得不同的視野,來走進台南。關於地點的選擇,前兩天我們選擇「城內」,後兩天則選擇「城外」。所謂城內,指的是台南「府城」的範圍以內。一般,我們會把「府城」(hú-siâⁿ)當成台南的代稱,但嚴格說來,府城的範圍是在舊城牆(已於日治時期拆除)之內。城牆之外就不再是府城,而是更廣大的「草地」(chháu-tē)。我們不希望台南的孩子,對台南的認識僅僅侷限於「府城」的想像,而遺忘的城外廣袤的草地。所以,在編排活動時,我們保留了一半的行程,於城外行走。
這四天的活動,我們前兩天,行走城內的「大東門」和「小北門」兩條路線。後兩天,則行走城外的「喜樹仔」和「洲仔尾」兩條路線。下面,我會依照時間次序,來說說我們這幾天看見的風景。由於有「e早」和「e晡」兩個不同的班級,我會先把基本的路線講一次,再分別去說,兩個班級各自看見了什麼特別的事物,發生了什麼精彩的故事。
下面,就從第一天,東門開始。
Day1:大東門
東門的路程,從北門路上的衛民街地下道。這條地下道,現在已經成了觀光的熱門景點。通到後站,就是著名的知事官邸。第一天,我們從知事官邸出發,前往新樓醫院,台南神學院,府城東門城,以及東門外城的巽方砲台。
這天的一個重要的故事軸線,是長老教會在台南的發展與事蹟。一般想到台灣傳統文化,都會想到各種廟宇,民俗宗教等等。但基督教與天主教,在台灣的歷史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以長老教會來說,對於台南的發展來說,就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台灣的第一份報紙,第一所大學,最早的西式醫院,都出自他們的手裡。另外,他們也為台灣帶來了新的文字,也是到現在仍有一定人口使用的「教會羅馬字」,又稱為「白話字」(Pe̍h-ōe-jī)。白話字是一種拼音文字,可以標示出絕大多數的台語音(客語,各原住民族的語言,也各有各自的拼音文字)。台灣最早的報紙,就是使用白話字印製。大家往往注意到「第一份報紙」的價值,但忽略了白話字的價值。文字,才是乘載資訊的載體。在當時,許多台語的使用者,都能靠著閱讀白話字報紙,來獲得重要的資訊。
對照著地圖,博霖跟孩子們討論,這些卡片可能對應到地圖上哪一個地點?接著,我們就出發,尋找每一張卡片的故事。
馬雅各
這個人就是著名的馬雅各。但他有什麼重要呢?我們盡可能不直接把答案傳播給孩子們,而是透過現場的線索,來把答案拼湊出來。E早班的孩子,看見了雕像前的介紹石碑。下午班的孩子,則是衝進了醫院裡面,發現一間精緻的馬雅各紀念館。這位馬雅各醫師,就是新樓醫院的創建人,也是為台灣引進西方醫療的先河。在雕像上,就能看見羅馬字,寫著「Siōng-tè sī thiàⁿ」(上帝是疼)。
巽方
地圖上所畫的東門城,和春婆婆的形象,有幾分相像。其實,這春婆婆就是在說東門城,取的是他典雅的名字:迎春門。
「巽」,是八卦中的一卦,同時也是一個方位。府城的外城,有許多都使用八卦卦名,來做為名稱。譬如「巽」方砲台,或者「兌」悅門。但是,要利用八卦找方位,先得要搞清楚東西南北才行。
搞清楚東西的方向,拿出八卦,把「震」對準東,「兌」對準西,就是標準的方位了。這時候,「巽」在哪裡,就一目了然。
唸歌
下面,是我唱給孩子們聽的歌詞:
府城東門迎春風
砲台鎮守在巽方
日人領兵欲來摃
佳哉牧師鬥走傱
為主獻身下大願
教冊救世顧人權
起造學校醫生館
上帝福音對遮傳
e早班:防空洞
早上,我們在知事官邸後面,發現了一個極其巨大的防空洞。
我們先是從博愛國小爬上來,發現,這個巨大的水泥建體,其實裡面是空的。丟石頭下去,可以聽見石頭打進水裡的聲音。有小孩猜,裡面有一個湖,我則覺得,可能是下雨的積水。
後來我們遇見一位大哥,跟我們介紹,其實這裡應該是台灣最大的防空洞。因為,從前日本時代,知事官邸是有駐兵的。駐紮的軍隊,可以直接進到防空洞裏面。裡面非常寬敞,可惜現在全部都封住了。因為擔心危險。
說起來這是很因噎廢食的作法。這麼有價值的建物,應該要想辦法讓它變得安全,而不是因為擔心危險就把它永遠塵封。就這樣,全台最大的防空洞,就不為人知的,埋藏地底。
E晡班:巴克禮
下午,我們進到台南神學院,尋找另一個紅毛人的身影。在學校的角落,我們找到了一塊公佈欄,寫著許多巴克禮的故事。
博霖帶著孩子們看跟讀,說了巴克禮在乙未戰爭時,幫助台南獲救的故事。那時,是由巴克禮代表台南,出城和日方的乃木希典談判,才使得台南免於被屠殺的命運。
公佈欄上面也記載了許多教會傳教遇到的困難,有人被攻擊,甚至有被殺害的。對台灣人來說,早先,這些傳教士,是被當作邪魔歪道來看待的。說來也奇妙,正是這些被當成邪魔歪道的教士們,引進了珍貴的醫療,保留了台灣珍貴的語言文化,甚至促進的台灣的民主。
Day2:小北門
今天,集合的地方是民德國中門口,也就是小北門的舊址。
從前,小北門是庶民的通道,城外的農作物,魚蝦海產,就從小北門進到城內。官方則往往走大北門,也就是今天小東路地下道口的位置,前往今天的頂土地廟,總爺街一帶。我們今天要走的路徑,就是「草地人入府城」的通路。大致的路徑如下:小北門(民德國中門口)à大銃街(今自強街前段)à水仔尾(今自強街後段)à米街(今新美街)
這個故事的劇情很簡單,沒有複雜的歷史情節,只是要藉一個進城賣東西的人,把我們今天要走的路,基本的用途,上面有什麼東西,給鋪陳出來。另外,還要跟孩子們談一件事:名字背後,都有其故事。我們談了彼此名字背後的故事。人的名字背後有故事,土地的名字,亦然。
博霖給孩子們幾張卡片。有的上面寫著我們今天會經過的老地名,關於這些老地名的記憶,都還存在於今天在地長輩的口耳相傳之中。另一些卡片,寫著一些神明的特徵,像是「臉紅通通的 / 瞪著圓滾滾的眼睛 / 翹著一隻腳」,或是「醫生神明 / 救過老虎 /收服老虎」。還有其他許多神明。這些神明,你認得出來嗎?
孩子們今天就要拿著這些卡片,走進巷弄,去跟在地人說話,找出這些名字背後的祕密。走過天橋,穿進長北街,我們開始旅行。
E早班:青蛙
沿途,有一間重要的廟宇,叫做白龍庵。之所以說它重要,是因為它不但是家將的發源地,裡面還曾經祭祀過焦吧哖(ta-pa-nî)事件,白龍庵的王爺。
我們進到這間古樸的廟宇,孩子們為漂亮的剪黏雕飾而著迷。這些雕飾嚴格來說不是剪黏,而是直接燒製而成的陶瓷偶,非常精緻。其中,有一尊神明,竟然是騎著看起來像青蛙的生物?我還沒有發現,是一個孩子提醒我,怎麼有神明騎青蛙?
這我還真是不知道。有人知道這到底是什麼神明,什麼動物嗎?請行家們賜教!
E晡班:光明燈,家將
下午班的孩子們,很好奇廟宇裡各種陳設。有孩子就問起了,這些格子是什麼?
我們解釋光明燈,說這裡面是有人的登記的,生辰放在這裡,讓神明守護,保佑今天一切平安順利。說來也有趣,從今天看到開始,往後幾天,孩子們一看到光明燈就會開心的說,這裡住好多人!
多知道一件事,走起路來,就多一點樂趣。很喜歡家將的博霖,也趁機在白龍庵跟孩子們介紹起這裡的「十家將」。孩子們進到後殿,開始認識,哪一尊神明是哪一尊將領。廟外,因為神明生日,正好有歌仔戲的演出。逛著逛著,一個下午,就這樣過去。
唸歌
今天,我們在終點,帆寮的慈蔭亭附近唸歌,下面是唸歌的歌詞:
小巷彎曲烏焦瘦
大銃鎮北保平安
向南米街罔討趁
向北直通諸羅山
潮州過海王爺公
三山國王香火旺
來發膨餅芳貢貢
食一个甜繼續傱
Day3:喜樹仔
第三天,我們走出城外,來到南區的「喜樹仔」(hí-chhiū-á)。雖然喜樹就算以舊台南市的地理劃分,也算是台南市的一部分,但這裡的發展脈絡和社區型態,就跟台南府城很不一樣。
喜樹位於古台江內海外圍的沙汕。這一排沙汕,從安平(大員)起,一共有七座,第一座稱為頭鯤鯓,之後依序為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鯤鯓。著名的億載金城,就因為位於二鯤鯓上面,而稱為「二鯤鯓砲台」。喜樹位於第六座沙汕,因此稱為「六鯤鯓」。由於台江內海浮陸,現在已經與台灣本島接合,但還是約略能看出島嶼的地貌,尤其在喜北,喜樹老街一帶的老聚落。每間房子都貼得相當緊密,巷道蜿蜒崎嶇。這樣的建築方式,能抵擋海風。喜樹老街的位置,是島嶼的最高點,沒有水患之虞,因此成為聚落的核心。
今天,博霖用「鯨魚」的形象,來幫助孩子們了解喜樹的地形。地圖上的七隻鯨魚,就是七座鯤鯓。說起來,鯤鯓是個奇妙的詞,在泛福佬話的使用地區中,似乎只有台灣的台南,使用這個詞彙來稱呼沙洲小島。以鯨魚的形象來看,很多事情就變得容易懂了。鯨魚的龍骨,背脊之處,就是鯤鯓的極高點。喜樹老街,就位於這條背脊之上。
博霖花了一點時間跟孩子們說今天要做的事情。今天,沒有具體的故事,而是要由孩子們來自行尋找。先簡單過介紹了喜樹的簡史和地理後,博霖拿出十四張喜樹庄內的照片。每張照片,都附上一小段簡短的說明提示。這些照片,就是今天的線索。孩子們可以從裡面選擇自己喜歡的,當作今天要去尋找的關卡。
E早班:拓印,王爺,大井
早上的孩子們,迷上了拓印,走進了喜樹的大廟,萬皇宮。
早上的孩子們,年紀多半比較小。拓印是他們認識廟宇的好方法。孩子們開始關注起廟宇的壁畫,魚,鶴,武器,馬,老虎,將軍,各式各樣。細緻的線條,一點一滴,拓到了孩子們的畫紙上。
在階梯上的孩子,拓得滿頭大汗。今天的天氣說真的很不舒服,一下子下雨,一下子大太陽。太陽把水氣都蒸上來,熱得受不了。但孩子們堅持著,在樓梯上努力拓印。
拓完了圖案以後,有的孩子開始讚嘆。這些廟宇的壁畫真是漂亮,怎麼能畫得這麼美。拓印開啟了一條路,讓孩子們由衷的,開始欣賞廟宇藝術。
最後一個小時,我們才走出廟外,尋找其中一張照片。照片裡的,是喜樹村裡的大井。
喜樹有大量的井,從前,他們飲用和洗滌,都是使用井水。飲用一般是使用大井的井水,洗滌則使用私井。說起來,這裡是幸運的地方。因為他們位於古老的地層之上,才會有天然的地下水,可以鑽井撈取。
我們去問了一個阿嬤,她指明了大井的方向。還告訴我們,以前她小時候,就是去那裏挑水。
順著阿嬤的指示,我們走進廟後的小巷子。小巷蜿蜒,我們順著走,不久,就看見了加蓋的大井。裡面,還有許多水呢。現在有了自來水,大井失去了功能,但仍讓我們看見,鯤鯓之上,生活的過往。
E晡班:麵粉酥,辛家古井,鹽田水道,phah樹仔
下午的孩子們,一下子就鑽進巷子裡,尋找各種秘寶。現在,喜樹老街經過社造洗禮,加上了大量的標示和美化。要找到各種東西,變得容易了許多。
我們走進老街,順著老街走,就看見了義美香餅舖。這間餅舖,在喜樹無人不知,裡面的麵粉酥,和四果餅,風味獨特。老闆從年輕時做餅到現在,跟過餅店師傅,做過學校合作社麵包,做過日式點心,後來又研發不油膩的麵粉酥,和四果餅。許多廟宇的祭祀麵龜,以及糖塔,也都還委託老闆製作。
孩子們都吃過沙其馬,吃過麵粉酥的卻少了。幾乎所有小孩,都大讚好吃。
飽餐後,我們又在喜樹的巷弄裡穿梭。這裡的路非常難認,沒有規則。我們發現了許多破舊的老房子,開始研究房屋的建築結構與材料。後來,進到一間老房子,發現了出現在照片中的辛家古井。這棟房子不同於其他的pín-á厝,而是木質建材,到目前還保留良好。想來,應該是從前的大戶人家。
繞了許久我們才出到村外,走到活動中心後的公園。在這裡,我們找到了相片中的「水溝」,以及黃槿。這兩樣東西,對喜樹人來說,都有特別的意義。
黃槿,台灣人一般稱為粿仔樹,但喜樹人的稱呼比較特別,叫做phah樹仔。phah樹仔的黃花,是小孩的玩具,也是點心。一位喜樹的蔡大哥曾告訴我,他們小時候,就把花瓣裹粉炸來吃,不知味道如何?
這條水溝,則是喜樹鹽田的引水道。這一大片公園連同活動中心和圖書館,以前都是鹽田的範圍。說起來,南區的鹽埕,本來就是台灣最早的鹽田。在這裡,博霖跟孩子們談了台灣的鹽業史,以及鹽田曬鹽的方法。每一個角落,看似不起眼的地方,都有各自的故事和風景。
唸歌
回到喜樹廟邊,我跟孩子們念了今天的歌。還順便帶孩子們唸一唸,感受台語的韻腳:
喜樹原早六鯤鯓
袂輸海翁浮水面
三尊王爺來做陣
致蔭庄頭顧庄民
扑樹開花酸甘甜
花心紅紅做胭脂
麵粉酥酥厚芳氣
囡仔食甲笑微微
Day4:洲仔尾
山透府古道是現代人取的名字,以前多以「大路」(tōa-lō͘)稱之。但取這名字是有意思的,說「山」,指的就是「諸羅山」(即今天的嘉義市);說「府」,指的就是府城。山透府古道,就是連通台南與嘉義的古道。這條古道,從府城北門(可能是大北門,也可能是小北門,視出入者是官或民而定)出發往北,沿途有許多支線無法詳述,主幹道的路線,大致如下:
柴頭港庄(今延平市場一帶)>>六甲頂>>洲仔尾>>鹽行>>三崁店>>大洲>>看西>>木柵(南科以西,安定以東)>>目加溜灣(善化)>>曾文(善化洲美)>>麻豆>>茅港尾>>鐵線橋>>鹽水港>>下茄苳>>諸羅山
這條大路,就是我們今天幾條省道的前身。有些部份,經過幾次改道後,變成了今天的省道台一線,有些部份,則變成了台十九甲線。這條大路,在通過嘉義以後,一路繼續往北,一直延伸到台北。
我們今天要跟孩子們一起走的,就是這條漫漫長路的其中一丁丁丁丁丁點:洲仔尾>>鹽行>>三崁店。
我們今天要跟孩子們一起走的,就是這條漫漫長路的其中一丁丁丁丁丁點:洲仔尾>>鹽行>>三崁店。
在洲仔尾大廟保寧宮前面,我跟孩子們解釋了今天要走的路徑。今天要走的路,算起來,是我們七趟旅程裡面最長的一次。說長,也是還好,一共就三公里,但對小孩就有點吃力了。我隨便跟著小孩的興趣,挑了幾個跟山透府古道有關的故事,來跟他們說。
首先,先從大路的路況,和交通來談。
清代時,在大路上面,一般是使用什麼交通工具呢?汽車?馬車?牛車?還是走路?小孩們當然都知道,不會是汽車,但剩下三個呢?許多小孩選了馬車,也有選牛車跟走路的。
這些基本的印象,不知道是來自哪裡。在我自己還沒詳細閱讀資料的時候,其實我的直覺跟小孩一模一樣。但是,這裡面有個有趣的問題:其實台灣根本沒有馬!台灣只有一種馬,他的名字,四個字,叫做「生病的馬」XD。
為什麼這麼說呢?這就牽扯到,馬是怎麼到台灣來的。
台灣沒有原生的馬,馬都得從清國本土送過來。要送到台灣來,當然就是坐船渡黑水溝。當時要渡黑水溝可不是容易的事情。所謂黑水溝,說的就是黑潮,據當時的旅行家描述,通過黑水溝時,浪濤湍急,水深黑色,還有一股腐敗的味道。很容易在這段船程,就迷失方向。這段到台灣的船程,短則一個禮拜,長也有長到一個月的。搭一個月的船,會發生什麼事呢?人會暈船,馬當然也免不了,結果,來到台灣的就是一群病馬,甚至有很多都已經死在船上。這些馬匹大多在府城的「馬兵營」(今台南地方法院),但很少能派上用場。既然如此,在大路上,跑的大致上就是馬車和人腿兩種了。哦對,還有一種,就是轎子了,應該也算人腿的一種吧。
這些跑在大路上的人,又以西拉雅人居多。當漢人不斷增加,西拉雅人慢慢處於社會弱勢,以至於常常被交代各種粗活,這變成他們效忠漢人政權需要盡的義務。這當然是不公平的事,但也造就了歷史記載的西拉雅人快腿傳奇。
根據我自己的經驗,從台南出發走山透府古道前往嘉義,以我不算快的腳程,需要五天。清代的人身體當然是比我強壯多了,大約要走兩到三天左右。但根據記載,腳程極快的西拉雅人,常被交辦送公文的任務,從府城出發送公文往諸羅山,竟然只需要一天!遇到河流,腰間的瓠仔殼當浮板,跳下去就開始游泳。有時跑,有時攀爬,有時游泳,竟然就這樣一天跑到了嘉義!
我用這段故事跟小孩介紹了當時的交通狀況,和西拉雅人的社會處境,和快跑才能。對於這種誇張的速度,小孩們非常震驚。像是E晡班的小孩,他們原本覺得,依照當時的路況來評估,大概需要走個半個月吧。但是竟然有人可以只需要一天。說真的,以我們現在的觀點來看,實在是匪夷所思。
這次,我沒有特別準備詳盡的故事,而是跟著小孩的提問走,把我所知道的用簡單的語言說出來。當然,有很多細節就難免會疏漏或錯誤,但這些內容是出於孩子們的疑問,就很能跟孩子們對話。我用這段故事跟小孩介紹了當時的交通狀況,和西拉雅人的社會處境,和快跑才能。對於這種誇張的速度,小孩們非常震驚。像是E晡班的小孩,他們原本覺得,依照當時的路況來評估,大概需要走個半個月吧。但是竟然有人可以只需要一天。說真的,以我們現在的觀點來看,實在是匪夷所思。
洲仔尾大廟前,石柱間,孩子們仔細的聽。
今天的活動,主要就以走路為主。孩子們要設法從手上的地圖,判斷出應該走哪一條路。沿路上,主要的路程判斷,就全部交給孩子。跟洲仔尾大道公祈求平安後,我們就啟程,踏上山透府大路。
穿過洲仔尾就是鹽行。這裡的路說起來有點複雜,沿途都是住宅區。很難想像,在那個年代,這是一片海埔地。過鹽水溪,就是汪洋一片。
終點在三崁店,走仁愛街出鹽行庄,直行,就是三崁店糖廠舊址。這真是非常美麗的地方,神社遺跡與老樹,優雅的樹林,和一大片香甜的lê-lí(南美假櫻桃)。我們採食著,結束這四天的探索。
四天的行腳,我們走過府城內外,走上這條往北的大路,遠眺諸羅。漫漫長路,埋藏在我們生活周遭,數不盡的故事。願這四天能成為起點,陪伴孩子們,在故事中往前長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