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318] 週三通識課:自主研究

318週三通識課

文字:士哲、家蓁

寒假的時候,我和家蓁討論著,第三個學期的通識課要上些什麼。通識課的前兩個學期,我們從廣到專,先規劃了三四個單元性的課程,然後讓小孩從這些單元裡面,挑出一兩個當作下學期的專題。經歷了這一年的練習,第三個學期,小孩該上些什麼呢?

我們決定,不如就讓小孩「自主研究」吧。通識課想做的事情,無非就是讓小孩學會「自己學一件事情」。已經練習了半年、一年的小孩,應該可以做到這件事。於是,我們沒有準備任何課程。這第一堂課,就從討論開始。





這次有三個小孩是第一次來到台南塾。我習慣先從「稱謂」讓小孩體驗台南塾的文化衝擊。在台南塾,小孩可以不使用「老師」、「哥哥」、「姊姊」、「叔叔」、「阿姨」等等的稱謂,而直接稱呼大人的名字。甚至,如果大人不介意的話,他們也可以幫大人取他們喜歡的綽號。在台南塾,大人沒有「特權」,不能對小孩進行命令和處罰。既然大人用名字稱呼小孩,小孩也可以對等的用名字來稱呼大人。這是我們剝除大人與小孩之間權利落差的第一步,少掉「特權」,就有更多開放的,講情講理的空間。

我簡單介紹「通識課」是什麼。那麼,既然大人什麼都沒有準備,那這個學期,要來學些什麼呢?我們討論出這些。



木頭創作(造紙),樂高電影(動畫),桌遊,動力船(太陽能 / 風力),望遠鏡。在我們沒有引導的狀況下,孩子們很自然的就拋出這些選項。有些選項,是來自我們從前做過的事情,像是造紙,或者動畫。另外有些選項,應該是孩子們本來就放在心裡,想做的事情。像是阿恆,很快就說他想要做「動力船」。阿評則很快就說,他想要做動畫。這些放在心裡的事情,都是學習動機最好的來源。

我請孩子們「表態」。在台南塾,我們不使用「投票」這個辦法,而會請小孩表態。小孩舉手說自己想要哪個選項,但是不代表人多的就「贏」,人少的就「輸」,而只是調查一下意見,當作討論的依據。

望遠鏡這個選項被放棄了,而木頭創作跟樂高電影得到最多人支持,桌遊跟動力船則是其次。我建議,不如我們先玩木頭跟樂高電影,玩完以後再做桌遊跟動力船,孩子們答應了。開了大概半小時的會以後,我們開始幹活。

木頭創作組由我來帶領,樂高電影祖則由家蓁來帶領。下面分別說一下兩組工作的狀況。

士哲組

參加木頭創作組的是兩個大小孩,阿D跟阿恆。

木頭創作到底要創作什麼好呢?我提出幾個點子。一個是從前做過的「造紙」,阿D也有興趣,說想要找更多材料來造紙。或者,也可以從鹿仔樹發展更多樣的製品,像是錢包或帽子。另一個點子,是撿木頭來做雕刻,這個阿恆有興趣。但最後,他們發現教室裡的一個陀螺。那是從前我跟小孩到官田去找老師傅學做的「地鈴」(tē-lêng)。兩個小孩都對地鈴有興趣,於是,我們開始研究。


做地鈴需要竹子做身,竹筒上下要密合,要找東西蓋住,從前我是使用椰子殼。中軸要有一根夠硬的心,我的範本是用筷子。這幾樣東西湊其了,再加上繩子跟竹片(固定方向用),就可以開工了。可惜,這些東西,教室裡一樣都沒有,得出門蒐集一趟才行。



孩子們打開電腦,搜尋竹子行的資訊。這對小孩來講不太容易。得先找到竹子行資訊,確定地址,再使用google map確定位置。阿恆有點生疏的打字,我在一旁提點幾個技巧。這個學期的自主研究,電腦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(這時代的教育者,都得好好想想,自己憑什麼不被電腦取代吧)。


確定位置後,我們出發。



我們要去的竹子行在大同路二段,離台南塾大概有兩公里多,來回就是將近五公里。時間不多,我們得很快,一路上還順便去搜尋椰子,和繩子等東西。走到竹子行時,大概都快四點了。

孩子們不太會說台語,由我來溝通。我跟老闆說明我們想要廢的,切剩的竹材。老闆顯得不太高興,似乎覺得我們是來找麻煩的人。


我們開始翻找廢材堆,找是用的竹子。要做地鈴,用的竹材有幾個條件。首先,不能彎曲,中節不能有目,皮不能薄,否則不能削哨口。加了這些條件,要挑到適用的,也不容易。我們一邊翻找,老闆一邊再旁催促,似乎是很不耐煩。



但說也奇怪,到了結帳的時候,老闆不知為何心情好像突然好轉。一大包竹材只算我們二十塊錢,還直說我們撿得太少,多撿了幾節給我們。還稱讚小孩要自己做陀螺,不簡單。或許是看小孩認真的模樣,看久了心裡開心?總之,我們順利獲得一包竹子。



時間不多了,我們折返。途中又買了筷子跟繩子。材料剩下椰子殼沒有到手,下週會由我來準備。材料齊全,我們就要開始製作地鈴了!

家蓁組

樂高動畫組成員:阿評、阿澄、阿翰、阿甄



學期開始的第一堂課,摻雜著興奮、一點點緊張、小小生疏、有些期待的複雜感覺。一起上課的小孩不太一樣了、除了士哲還多了一個大人(家蓁)、台南塾這地方增加了幾樣東西、這學期的通識課又打算要做些什麼呢、、、、、、未明的狀態,長出了好奇,也長出了生命力,在這樣的氛圍下,小孩和大人準備開始一同工作。

這堂課,有阿翰、阿翊、阿甄,和新小孩阿評、阿恆、阿澄。由於有新小孩的加入,士哲稍微說明了台南塾這個地方的文化,也介紹了自己和家蓁。在這裡,小孩可以不用稱呼大人為「老師」,而能隨自己的方式,當然,得要在對方覺得可以接受的前提下。於是,「羅羅」、「士士」、「哲哲」、「笨蛋」、「大便」、「騷擾劉家蓁」、「歐巴桑」等各種叫法,一個個出現了,舊小孩很是習慣,新小孩則還在困惑中觀望,大人與小孩間的信賴關係,需要點時間慢來。

弄懂了環境與人,接著是課程。士哲告訴小孩,這學期,我們要來練習「自己學東西」,士哲和家蓁什麼也沒準備,究竟要做些什麼,得要大家一起來想。小孩聽了,覺得有點意思,提了好多個主意,有人想要做木頭創作,有人想要拍樂高逐格動畫,阿翊想自己做一個大望遠鏡,還有人提出了設計一套桌遊、做動力船、小旅行等,看來有好多好多想做的事。因為大人只有士哲和家蓁可以幫忙,我們決定先選兩個主題,分頭發展興趣,一陣討論後,由士哲負責木頭創作組,家蓁負責樂高動畫組,如果有小孩途中想換主題,或做的差不多了,可以隨時發起會議討論,大夥兒重新決定接下來想學什麼東西。我們試圖藉由這樣的課程規劃,讓小孩取得更大也自由的空間,從中藉由自己的決定,主動去探索感興趣的事物,興趣能因此走得更深,也不一定呢。



跑來樂高動畫組的,有阿評、阿澄、阿翰、阿甄。其中,阿評、阿翰、阿甄有拍過逐格動畫影片的經驗,阿評做過的是樂高動畫,阿翰和阿甄則做過真人動畫;阿澄雖然沒有經驗,但非常想學。這四個人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對於樂高都十分的熱愛,特別是阿評和阿澄,根本是樂高迷了。看來,在這組裡面,最不清楚究竟要做些什麼的人,是我啊。但有趣的是,雖然我不夠懂樂高逐格動畫,但這並不影響做為協助的角色,提供電腦與相機、兜小孩一同進入討論的模式,除此之外,我最需要努力去做的,就是放手,讓小孩領著走,感染熱情,跟著工作。



我們決定先從參考大量影片開始,向前輩學習。說是要拍逐格動畫,那究竟要拍哪一種的逐格動畫?阿評、阿澄找了好多樂高影片和我們分享,我挑了手繪逐格影片給大家看,阿甄和阿翰則分享了真人動畫的經驗,最後果然還是想拍樂高影片,沒一會兒就達成共識。既然決定了,那接下來就來想想要拍的話,需要注意些什麼、究竟該怎麼做。

接下來的一小時多,我們看了一部又一部的樂高影片,看得十分專心。有小孩注意到了,要拍出好的影片,需要一個好的故事,例如有槍戰的影片,特別吸引人,沒有的,就有點無聊,這十分重要,所以我們得一起編一個精彩的劇本。我們也注意到了不同影片之間的細緻度並不一樣,有的影片十分流暢,大概是他拍了比較多張照片吧,我們如果想把影片做好,看來也要注意這個。有些影片利用了光線的閃爍去製造緊張的效果,用的好,還可以拍出晚上的氣氛,我們一同大聲喊著這影片拍得好酷啊,一邊這樣的得出結論。樂高影片,是不是就只能用樂高呢?我們發現有人會用黏土來模擬槍戰爆掉的心臟,看來其他材料也是可以加入的,而且效果很好。這樣的臨摹,我們還發現了好多事,例如後製特效、可以放上適當的配樂和配音等。奠基在巨人的肩膀上,小孩從別人的經驗裡,理出了對於自己作品的想像與期許,計劃拍出一部精彩的影片。





剩下一些時間,我們稍微討論了劇情和片名,阿評提出了來拍「塔塗因星球的戰爭」吧,阿澄、阿翰和阿甄則說劇情裡得要有正派和反派才行,我們打算在下禮拜帶自己的樂高來,看看有什麼角色可以用,一同來編出劇本,然後開拍!


究竟小孩會想出怎麼樣的劇本呢?又是否能順利開始拍攝?好期待下星期的發展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