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週一通識課】:樹皮造紙

週一通識課,已經進行了「生活科學」和「童玩」兩個單元,現在,要進入最後一個單元。

這個單元的主題,是「植物」。於是,我們來到一個充滿植物的地方:鹽水溪邊。

這裡是我從小玩耍的地方。原本,植被更為茂密。但最近由於登革熱的關係,河邊有許多植物被剷除了,變成光禿禿的一片。原本住在樹叢裡的狗群四處流竄,景觀也遭到破壞。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,有興趣的人可以看這篇文章



我跟孩子們在溪邊走了一走,住在台南的孩子們,對「溪」的印象,大概都不多了。府城周遭的兩條大河,運河和竹溪,都不是可以盡情丟石頭的地方。到了安南區就不同了,在鹽水溪,盡情丟石頭,絕對沒有任何問題。植物,溪流,自然,是孩子們遊戲的天堂。當然,在城市周遭少不了的是,這仍然是一條污染嚴重的河,無法倖免。

主題是植物,那麼,要做些什麼呢?我先帶孩子們想想,生活中,有什麼是植物做的呢?桌子,椅子,除此之外呢?還有一樣東西,我們每天都用到。小孩們每天在學校,離不開這樣東西。他沒有桌椅那麼硬,而是軟軟的。什麼東西呢?阿芩想到了,是紙。

要怎麼做紙呢?有小孩說到「打紙漿」。但我們這次要做的,可不只是用回收只來造紙。這次,我們要直接從植物身上取材。我跟孩子們介紹了今天的主角,鹿仔樹(lo̍k-á-chhiū),華語稱為「構樹」。今天的工作,是先把它的樹皮取下來,浸泡。接下來的課程,就是抄紙,以及加工。

要取樹皮,首先,得要砍樹。我帶了小彎刀,和鋸子,給孩子們使用。孩子們大多是第一次使用這些器具,當然,難免有些危險性。但在戴上了手套,跟學會使用方式之後,其實也沒有多困難。


這次,現場一共有四個大人,砍的速度加快了非常多。但砍完後的加工還是費了一番功夫。鹿仔樹的樹皮很容易就可以剝下來,但我們需要的量不少,所以,還是費了很多功夫。有些有很多枝芽的,還需要先把小分枝砍下來,才方便剝取。剝了一陣子以後,有些孩子就開始失去耐心,開始游離。

我們幾個大人開始試著把事情變簡單一點。譬如,剝皮不容易,但先把樹枝用石頭打爛,就會更容易剝,拉幾下就下來了。後來,勤文發明了更快的方法,把樹枝在地上打一打,就可以打爛了。幾個男生很喜歡這種用力的方法,就過來加入,幫忙把樹枝摔爛。阿芩則是一直很專心,在使用鋸子把樹枝敲爛。阿宇在各個工作之間游移,有時做這個,有時做那個。多了巧思,工作就變得簡單了,也有趣了。孩子們的動機,就來了。


這次,我們蒐集了非常多的樹皮,並且泡到水裡,加一些氫氧化鈉,幫助樹皮軟化。下一次,就開始打紙漿。

因為只浸泡了一個禮拜,我們的果汁機又不是特別厲害,因此,要多一個工作:把樹皮剪成小段。我們分成兩組來進行這些工作:剪斷à打漿à抄紙。說起來,真是忙得要命!

只打一次的紙漿,纖維有點太粗。因此,往往要打兩次,才會夠細。細緻的紙漿,做出來,才比較接近我們一般使用的紙的質感。起初,剛打完第一次紙漿,孩子們看到都發出「噁~」的聲音。又黏又稠,還是綠色的。但後來就發現這些紙漿好玩的地方了。紙漿裡豐富的纖維,只要用手撈起來,就可以塑形,像黏土一樣,可以做出各式各樣的東西。有的孩子做起了球,也有人只是用手在裡面滑動,感受那種纖維飄過手掌,舒服的感覺。


打紙漿的過程裡,發生一個有趣的討論。那個時候,有孩子在打撈的時候不小心,把還沒打的樹皮掉到了地上。我請孩子把它弄乾淨,它就要把這些皮往垃圾桶丟。這時,我們就討論起了,到底該不該丟呢?

我覺得不該,如果沒拿來做紙,這些樹,不就白死了嗎?也有其他孩子說不該,我們本來砍樹,就是為了做紙啊。阿安說得很好玩:「這些,是我們跟樹『借』的呢!」既然是借的,那麼,該怎麼還呢?孩子們說,當然是種回去囉!

其實,我從前一堂課就在想,怎麼跟孩子談「愛護自然」的事情。幾次嘗試,都無法延續對話。結果,竟然靠這麼一句簡單的「種樹還樹」,事情就明瞭了!

好,一定要找個時間,來把樹還回去!

打完紙漿,我們抄紙。抄紙不能貪多,厚薄才會剛好。而且在把抄網拿起來的時候,得小心不能貪快,要不紙張就會被扯破了。這次,我們採集的樹皮量真的非常多,做出了十幾張紙,還只用掉總量的一半!


下週,孩子們來的時候,紙張已經乾了。把下面墊的餐巾紙拿下來,樹皮紙,就完成啦!

在跟小孩談話的過程中,我常常想的是,如何把談話「細緻化」,互動話,讓小孩可以在談話裡找到動機,和值得繼續思考的點。這些細緻化的互動,可以在每個小地方試做。像是「把樹皮紙從餐巾紙上拿下來」,也可以嘗試。

一種方法可能是,就把紙拿過來,講一下怎麼撕下來。其實也沒很難啦,就是要小心一點,還有,如果撕到卡住的地方,餐巾紙上給他抹一點水,就可以搞定了。

但是,這樣子一方面稍微無聊了點。另一方面,小孩等等動機可能會散掉。然後大人又會唉聲嘆氣的說,他們怎麼不聽我說話。然後又搬出什麼「尊重」之類的大道理,然後小孩又繼續更不想聽。說真的,這類的惡性循環,是可以避免的。

「細緻化」,就是一個辦法。


我先把黏在餐巾紙上面的樹皮紙拿過來,請小孩摸看看。恩,確實是乾了,纖維的觸感很舒服。我們摸了厚的紙,和薄的紙,觸感還不太一樣。接著,我們聞一聞,有植物的香氣。有孩子說,聞起來味道就像是青草茶。接著,再來談怎麼撕。談的時候,不是直接談,而是從問題開始:還差一步就完工了,你們看該做些什麼呢?撕下來。好,那該怎麼撕呢?我拿一片起來示範,很快就遇到「卡住」的地方,我請孩子們來猜想辦法。「要小心」,「要慢慢來」……。這些當然都是,但還有個辦法:如果把餐巾紙放到水裡,會怎樣呢?孩子們說,會爛掉。那樹皮紙放水裡呢?阿荃說,會變成紙漿。說得很對,如果真的放到一大桶水裡,就會變回紙漿。但如果沾一點點水呢?我說,不然我們來試試看。於是就請孩子們去倒水。水倒來了以後,由我來抹一點點上去。請孩子們分別摸看看餐巾紙和樹皮紙。恩,一個濕濕軟軟的,一個還是硬硬的。看來,這是個好辦法,可以把兩者分離。

「細緻化」還有很多種施行的方法,在生活中每一個細節都可以發展。這樣子談話,有許多好處。除了孩子們會有動機,能夠有更多發想以外,有兩個最主要的好處。(1)可以避免前述的惡性循環,大人不用老是搬些沒有人會當一回事的大道理出來講,小孩也不必老是在「玩」和「學」兩邊拉扯,又被冠上不尊重的罪名;(2)「細緻化」可以幫助大人跟小孩的溝通,而且小孩更會把你說的話當一回事,原因很簡單:你不無聊,而且不說廢話。


多花點巧思,其實大人跟小孩,都可以為彼此讓出許多空間,而不是相互指責。


我們把紙撕完了以後,開始來加工。這次,我們有個任務。前一次上課,我們吃到了隔壁的古都基金會,請我們吃的麵包。我們討論,這次要來做兩張卡片送給他們。於是,這次就分成兩組,來加工卡片。


這是卡片的成品。



然後,由孩子們自己送到古都基金會二樓的辦公室,跟他們道謝,還一一介紹各自的成品。這樣的交流,很有意思,很溫暖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