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3月]週五通識課:台南


這學期我跟士哲合作了星期五下午的通識課,對於班級方向的設定,我們希望能找出適合這個班級孩子的節奏,討論後我們決定從兩個方面著手

首先,面對持續難解的人際活動,我們希望能找到可以合作的模式。而在課程設計上,則取代上學期結構較鬆散的遊戲課,減少份量過多的討論,使無解的對立或衝突儘量降到可以處理的程度,共同尋找改變的突破口。



士哲首先推出的是「台南」這個主題。

研究一個「地方」,是士哲長期感到興趣並持續實踐的事情。瞭解一個地方上面有什麼有趣的人事物、發生過怎樣的事,在田野的過程總有許多讓人興奮的事情發生。那該如何協助小孩進行「地方研究」呢?

除了平常常跟士哲出門聽到很多的地方故事外,這個通識專題希望透過「在哪裡」、「有什麼」、「長怎樣」等問題,一步步來練習研究一個地方的能力。

我們第一堂課玩了一個方向的小遊戲,每個人面對不同的方向,其中一個人發號司令,讓大家在面對不同方向但做同樣指令動作的過程中相聚在一起。(例如,每個人都向右走五步)

過程中大家不停相撞、撞壁,十分不容易把大家都聚在一起。玩了三四輪之後,阿容下了一個指令――大家轉向我,再向前走。有了共同的方向,很快地大家便聚在一起了。

我們發現,要有大家都知道的方向(絕對方位或地標),才有辦法讓大家都到同一個地方,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指北針來告訴我們北方在哪裡,在眾多相對的座標中找到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方向。

為了解答我們「在哪裡」,我們需要借助指北針的幫忙,透過學習指北針的使用,讓我們確認方位,我們才可以畫下一張告訴別人我們往哪個方位探險的地圖。

在探險的過程中,我們會發現存在地方上的各種驚奇,那可能是一個小的牌坊、一棟特異的建築、或只是一條路的路名,這些地方的痕跡,都讓我們更認識地方多一點,多知道了一些「有什麼」在這塊土地上。

將這兩者結合,我們便可以練習畫出一張我們走過的、認識的「地方地圖」。第二個禮拜,我們便從湯德章紀念公園出發,分成三組前往不同的方向,畫一張這裡的地圖。



原先預定加進「長怎樣」(地形)、「叫什麼」(地名)的練習,因為團體內的老問題在中途便卡住了。

團體內集體欺負其中一個人的狀況,使得課堂難以進行。

我們在第一堂課的時候,談合作。

我們將課堂視為合作的場域,在課堂上選擇不打不罵的原因,是因為我們不喜歡欺負別人,也不願意強迫別人。我們不希望小孩是課堂中僅只是被動接收知識的學生,而是主動參與的夥伴,讓教與學的兩邊成為夥伴關係,更是一個合作關係。

在合作的過程中,我們負責不同的內容,像我和士哲㑹負責準備有趣的課程,而且希望能讓大家都開心
小孩也該將其他人視為夥伴,不要一直讓彼此不開心,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繼續合作這堂課程。

討論完合作的可能跟分工,士哲拿出了一張畫有一顆大樹的壁報紙,希望小孩能在上頭寫下這學期他希望如何被對待,或者對班上互動的期待。

小孩說這顆叫做希望樹,有人在小卡上寫下了希望和平的願望,也有人只是希望別人能好好聽他說話。

但和平卻是沒辦法這麼簡單就達成。

除了意識到和平的重要,改變往往也遷就著能力的練習還有行動的動機和意願,跳脫個人層面,還有許多結構層面的因素影響著個人的行為,這都得要被一併評估。

當大家加入霸凌的行列,有沒有什麼動機可以做出不一樣的選擇?有沒有怎樣的警惕可以意識到自己當下身處的行列?有沒有勇氣,讓自己成為雞蛋那一方的聲援者?而我們的環境,是不是協助小孩長出這樣的力量?


這些都是和平所需要的練習,那我們走到哪裡?


第三個禮拜,延續著之前兩次的互動,越演越烈的欺負衝著阿明來,大家開始畫出空間的區隔,將阿明區隔在外。眼看著團體沒有修正的機會,士哲在跟阿明確認完之後,我們請孟真先帶阿明出去今天的旅行,在孟真的邀約下,小寶也脫離原本的位置,跟著出門了。


我和士哲在裡頭想著如何跟孩子談論。士哲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,面對長期以來不時有人被這樣群體欺負的狀況,多數談話都不見效,我們需要有一些機制上的回應,像是暫時解散這個班級。我們希望跟孩子提如果再次的發生,我們可能就無法再以現在這樣的組成合作著。

當孩子玩到一個階段,進到裡面詢問我們在幹嘛時,我們請他們猜想我們在想什麼,有人提我們可能是擔心他們都沒上到課,也有人提到我們是因為他們欺負阿明所以生氣。


順著他們對我們的猜想,士哲跟大家聊了一下現在這團體遇到的困境。小恩認真的想著辦法解決,像是大人可以擋在他們之間來提醒他們等等,阿虔也同意需要得到適時的提醒。

小恩也提議說該跟阿明說對不起,他們便在白板上寫下他們想跟阿明說的抱歉。



接下來的課堂,在士哲和阿容媽媽的討論下,阿容退出了這個班級。

我們又整裝出發,帶著這次的經驗繼續前進,我們不知道未來㑹有怎樣的際遇,但期待一個更良善更和平的社會,會存在小孩的眼界之中,繼續嘗試,踏尋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