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台南之後,第一個成立的「通識課」班級,由於班級的人數太少,以及我下學期的休息計畫,而在昨天告一段落。正好是時候,檢視一下「通識課」這個規劃的成果。
通識課是目前台南塾平日課的主軸,名為「通識」,但其實是一個「自主學習」的實驗計畫。這堂課的結構,由兩個要素構成:(1)經驗,(2)規劃。
在第一個學期,是累積「經驗」的階段。教育者設計各式各樣的單元,最好有各種不同的領域,來讓小孩體驗。這些單元的內容多半比較簡單,而且有趣。經過了一個學期後,就到了「規劃」的階段。第一學期學期末,由小孩跟教育者共同開會討論,從這學期上課的內容裡面,選出一個單元當作下學期的目標。在討論的過程中,也可能會產生出新單元。譬如「植物」單元,和「玩具」單元結合出「植物玩具」單元。
昨天結束的班級,是最早落實這套通識課規劃的班級。一共,已經跑了兩年。前面兩個階段跑完以後,在第三個學期,我們大膽的嘗試不規劃任何內容,把所有課堂的規劃都交給小孩。後來,小孩製作出動畫,骨牌,太陽能船,以及陀螺等等。第四個學期,我們則進入「思想」的課程,帶了大量討論性的內容。
第三四學期的規劃,其實沒有按照通識課本來的軸線走,而是更實驗性的嘗試。第三學期的時候,孩子的動機其實是很游移的。每堂課都在「做」和「玩」之間遊走。但也有一些小孩,發展出整個學期持續的興趣,一以貫之的完成當初定的計畫。我覺得這種狀態,可以從幾個方向評論:
(1)
小孩的「自主」,本來就跟大人想得不一樣。大人想的自主,常常是找到一個目標,然後拼命去做,充滿熱忱。但對小孩來說,他們的熱情往往更短暫,更發散,但也更多元。另外,也有結構性因素限制著小孩自主的可能性:學校。絕大多數的小孩都玩不夠,因此,玩的需求往往超過學習的需求。因為,在學習中往往有不少要克服的難關(包括「無聊」),玩要克服的難關可就少多了。
(2)
能夠發展出持續的興趣的小孩,似乎跟年紀,還有本身的特質有關。年紀這個指標還不夠精準,更好的說法應該是「成熟度」或者「社會化的程度」。有些小孩的心智狀態,更接近大人,那麼,他們就比較會做到(1)中提到的那種「自主」。另外還有一類小孩,他們似乎與生俱來有一種特別專注,固著的個性。這類的小孩很容易潛心於計畫,而不受到干擾。當然,他們一玩起來也很難干擾XD
第四個學期我們邁入「思想」的通識課,其實遇到不少難關。一方面,這跟課程的規劃有關係。我們安插了三種元素到課堂裡:(1)電影,(2)大人準備的思想主題,(3)小孩自行發展的思想主題。這些元素太多樣了,讓課程變得有點混亂。
在實踐的過程中,我發現幾件事。
(1)
大人設定的主題。使用很發散的討論時(沒有特定流程和步驟),雖然這群小孩能夠進入,但能持續的時間不長。往往大約40分鐘~1小時左右,就沒力了,或者跟不上了。
(2)
小孩對自己設定的主題,興趣大於大人設定的主題。
由於這兩點,後來我讓課程只沿著小孩設定的主題走。這樣子成效變得好一些。後來,我從小孩給出的問題裡面,設定一些按部就班的討論,效果,也比一開始的開放式討論好不少。
這個第四學期的實踐,給我的啟發是,在「初階」(以動手為主)的通識課,和「進階」(以思想為主)的通識課之間,應該還有欠缺的環節。我們原本設定的思想通識課難度太高了。雖然,我們遇到一群厲害的小孩,他們在期末做出了很厲害的成果。但是,通識課程要系統化,還是要有必要的銜接。
我現在的想法是,通識課是由「經驗」到「規劃」的循環,一個循環為期一年。而以年為單位,應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:
(1)
初階通識課(以動手的課程為主)
(2)
進階通識課(有規劃的討論,以及書寫和閱讀)
(3)
思想通識課(更開放,以及的討論,和孩子自行設定的主題)
下學期開始,我想來試著把「進階通識課」的教案規劃出來,嘗試成效如何。
昨天課程結束的時候,其實很感傷。我遇到一群厲害的小孩,就算這個學期的難度對他們來說很挑戰,他們依然興致勃勃的面對挑戰。他們整個學期研究了「宇宙」,「浮力」,「謊話」,「性別」,「名字」,「體罰」等各種不同的主題。我自己都感到非常驚嘆。可惜,得要在這裡告一段落。
孩子們快快長大吧。我真想再上一堂,像週三的通識課這麼精彩的課。
我帶孩子也遇到類似的困擾,有機會可聊聊。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