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530] Liām台南:喜樹仔

文:士哲

(一)  基本款路線
前四次Liām台南,我們走訪了府城的東西南北門。第五次,我們走出城外,來到喜樹仔(hí-chhiū-á)。

這學期規劃的Liām台南路線,我們特別想把「城內 / 城外」的差距拉出來。說到台南,往往想到的就是赤嵌樓,安平古堡,是孔廟。這些都是屬於府城舊城區,或者安平的地景,但慢慢的,不只對外地人,甚至對台南本地人,這些地景都霸佔了對台南的想像。但是,府城只是台南的一部分,而不是全部。府城從古至今,都是政經中心,同時也消費著嘉南平原上的各種資源。城外的「草地」(chháu-tē),一方面供應著府城所需,一方面也作為邊陲,發展著屬於自己的文化,自己的生活。把視野放大,這些文化與生活樣態,才是台南真正的基底。

喜樹仔位在鯤鯓(khun-sin)上面,根據考證,應該是六鯤鯓的位置,隔壁的灣裡,則是七鯤鯓。老一輩稱之為「死樹仔」(sí-chhiū-á),據說是因為鹹地種不活樹木所致。由於台江內海淤積,現在已經無法看到浮在海中的「鯤鯓」地貌了,但如果仔細踏過喜樹庄頭,還可以看見中間高,兩側低的地形。這樣一座海中的山,真的像極了鯨魚。這次的Liām台南,我們就從鯨魚出發。





我讓小孩對照這兩張地圖,猜猜看,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哪裡。手繪地圖上的鯨魚,一共有七隻。古地圖上,什麼地方看起來會像七隻鯨魚呢?台江內海邊緣的七個沙洲,看起來應該最像了吧!

鯨魚的台語,一般說作「海翁」(hái-ang),但用在沙洲命名上,又有個特殊的說法「鯤鯓」。我們所在的萬皇宮,就是六鯤鯓,喜樹庄的大廟。大廟旁通往庄裡的老街,就是鯤鯓的龍骨(liông-kut)。今天,我們準備了許多照片,每張照片配上一段簡短的說明,當作今天讓小孩尋找的地景。這些照片包含了建築,神明,食物,動物。每一樣,都訴說著喜樹的故事。

問路

拿著照片,我們問路去。

每張照片有不同的任務可以解。有的,是要找一樣東西;有的,是要沿途觀察。這些卡片其實不是關卡,而是我們想幫助小孩進入喜樹的媒介。拿著照片,Ê早班的小孩進到市場,四處詢問。


萬皇宮前的早市很熱鬧,有魚有肉,有蔬菜水果,有小吃。我們穿梭在市場裡面,阿翔挑了一個阿桑,拿出麵粉酥的照片,問他這在哪裡。那時候,孩子們甚至連這東西叫什麼,都還不知道呢。是阿桑說了以後,孩子們才聽到「麵粉酥」這名字。

阿桑要我們去找一間「民安診所」,從旁邊的巷子進去。但是,民安診所又在哪裡呢?我們沿著阿桑指示的方向,發現一間派出所,就進到裡面去問。進到一個村落,廟宇跟派出所,通常都是打探消息跟補充資源最好的地方。派出所裡面的警察大哥跟我們指明診所的位置,然後說照片裡的東西叫做「麵粉粿」(mī-hún-kóe)。診所就在派出所對面,孩子們往那裡衝過去。


Ê晡班的小孩在不一樣的地方問路。走進喜樹舊庄頭,孩子們尋找著賣麵粉酥的餅店。庄頭的小巷小弄彎彎曲曲,沒什麼規則,一個閃神就會迷路。喜樹容易讓人迷路的程度,是已經到達我們要事先開會,提醒小孩的程度。連我們大人自己場勘的時候,都迷路了好幾次,而且迷路了以後,幾乎無法「報路」。憑著感覺走了半天,也找不到餅店。終於,我們在路邊遇到一群聊天的阿伯,熱心的幫我們報路,原來餅店其實就在不遠處!

山牆馬背

我們準備了十幾張照片,其中有一張,是所謂的「山牆馬背」。山牆,是傳統三合院側面的牆壁,馬背,則是屋頂上面,正中央用來壓住中樑的中軸。在喜樹,有各種形式的馬背。據跟我們介紹的文史工作者所說,可以找到與五行相對應的「木火土金水」各種形式。我跟孩子們介紹了這東西,一路上,大家便東指西指,東看西看。

一件平凡無奇的事情,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火花。本來我覺得,這是個有點無聊的關卡,孩子們不會太有興趣。沒想到一路上孩子們卻不斷指認,這是圓形的馬背,這是四角的馬背,這是弧形的馬背。有的小孩還看見,有鐵皮屋的屋頂上,也有看起來像馬背的東西。但另一個小孩說,那中間的地方好像不是實心的,是空心的,應該不算吧?

今天小孩多學了一件事,一件有點平凡無奇的事,卻可以多一種看事情的眼光。以後,看見老房子,他們知道可以看這個東西。教育要做的,也就是眼光的拓展與轉移。

扑樹仔(phah-chhiū-á

場勘時來訪喜樹,幫我們導覽的蔡大哥提到一種植物叫做「扑樹仔」(phah-chhiū-á),是喜樹的特產。在喜樹這裡,以這種植物作為防風固沙之用,花瓣還可以吃(蔡大哥說他們都是炸來吃),樹皮可以搓成繩子,花蕊可以做胭脂(口紅),小孩子還會拿來黏在鼻子上。我沒聽過這植物的名字,直到見到本尊,才知道「扑樹仔」就是「粿仔樹」(kóe-á-chhiū),華語則稱為「黃槿」。

哪裡可以找到扑樹仔呢?找樹多的地方就對了。看看地圖,什麼地方樹最多,看起來應該是在活動中心附近。我們問到了活動中心的位置,原來廟口右轉,不用兩分鐘就到了。活動中心的後面,有一條水道,是以前鹽埕的引水道,水道旁邊,包圍著整個活動中心的,是一大片扑樹仔樹林。

扑樹仔能幹嘛呢?我們先吃吃看。

Ê早班的小孩,走到引水道旁邊,一棵一棵樹尋找,想找到還留在樹上的扑樹仔花。整個早上,好幾陣暴雨,滿地都是扑樹仔黃澄澄的花朵,有的看起來才剛落下,有的則已經躺在地上許久了。要吃,當然還是新鮮的好,找了許久,我們才找到一朵扑樹仔花。

洗淨後,放進嘴裡。什麼味道呢?有一點甜味,一點酸味,一點點植物的香氣,有一點點像蓮霧的味道。越靠近花萼的紫紅色部份,甜味就越濃,往上面的黃色部份,就比較澀了。

為了找花,Ê晡班的小孩更辛苦。僅有的花進了Ê早班的肚子裡,怎麼找都找不到新鮮的花朵。我們走過引水道,到更遠的扑樹仔樹林去尋找,還是一無所獲。我們只好找找地上,找看起來剛落下,又乾淨的花。撿了幾朵,沖洗乾淨。我吃起來的感覺,味道跟早上實在差多了。沒有甜味,只有澀味,連最靠近花萼處也是如此。有小孩說,這吃起來像是萵苣,真的有點像。萵苣還有點脆,花瓣倒是軟啪啪的,真的不太好吃。

我們只好繼續尋找。找了許久,又在另一側的樹林裡找到兩朵。這兩朵扑樹仔花比較特別,不是黃色,而是偏紅。吃起來的味道比掉在地上的花朵好一些,但還是不及早上的。吃著吃著,小孩們開始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遊戲。


我把扑樹仔花的花蕊在手上搓揉,紫紅色的花粉慢慢暈開,真的,可以做胭脂。孩子們蒐集好多好多的花蕊,到處塗抹。花粉一開始看偏紅,但會著色比較久的,是深深的紫色。有孩子在臉上塗抹,手上塗抹,鼻子上塗抹,看起來青一塊紫一塊,好像才剛打完架。孩子們在扑樹仔樹林裡穿梭,蒐集了許許多多的花蕊,太陽慢慢西斜。

麵粉酥

麵粉酥的照片很吸引人,孩子們都想過去吃吃看。不過,可真不好找。

喜樹的巷子複雜,但餅店其實是位於比較中心的部位,是喜樹最熱鬧的街道,現在有做出喜樹老街的牌子。找到老街,沿著走,用心看,就能找到餅店。雖然是沒有招牌的店舖,還是可以看見裡頭滿滿的餅。

孩子們走進餅鋪,這個地方,可以問到什麼故事呢?還是先別問,吃一口麵粉酥再說!

來場勘的時候,餅店老闆就大力推薦他們的麵粉酥,還有四果餅(sù-kó-piáⁿ,當地又稱「菜餅」)。這兩種產品,都經過老闆精心研發。麵粉酥吃起來不油膩,很清爽,連袋子上都不會油油黏黏的。四果餅則是改良過餡料的大餅,以果乾做餡,吃起來很特別,酸酸甜甜。小孩把買來的麵粉酥吃得乾乾淨淨,好大一個,只要四十塊錢。到了問故事的時候,小孩卻有些猶豫。

說起來,這次找故事的活動比較有難度。只有照片跟一點點文字提示,要問出問題很不容易,等於要從照片裡面發現故事出來。對小孩來說,這需要一點統整的能力,再加上語言不是很通,小孩就問不太出問題來。

阿翔跟阿芊各自鼓起勇氣發問了,詢問麵粉酥的作法。老闆說「要用炸的」。這時候其實需要一點追問的技巧,才能讓老闆說出更多,但這對小孩也是難了點。我幫忙追問,老闆開始說到要用麥芽糖,和白糖。另外,麵粉要用中筋的,低筋則是用來做餅。小孩在外面發現了一個油鍋,老闆說,那個就是他炸麵粉酥的油鍋。老闆還說了許許多多他賣餅人生的故事。說起他以前在市內(指台南市)拜師學藝,一般人三四年就出師,他是七年才出師。因為太年輕了,早出師怕人說話,但也趁這機會把師傅的手藝都學完了。興盛的時候,整個南區沿海,往南一直到白沙屯,所有國小都買得到他做的麵包。他還賣過日式小點心,泡芙,麻糬,當作是辦桌最後的小點心。他一樣一樣細數點心的作法,可以加什麼配方來讓口味更濃郁。老闆說,麵包店裡面看得到的,很少有他不會做的。這一身功夫手藝,不知該怎麼傳授出去?

喜樹原早六鯤鯓

走過喜樹。我們回到大廟唸歌。早上陰雨,在廟裡,下午晴朗,在廟口階梯上。下面是今天的唸唱的歌詞,和影片。


喜樹原早六鯤鯓
袂輸海翁浮水面
三尊王爺來做陣
致蔭庄頭顧庄民

扑樹開花酸甘甜
花心紅紅做胭脂
麵粉酥酥厚芳氣
囡仔食甲笑微微




(二)Ê早班

卡拉OK

我們走過活動中心,這裡既是台南南區的圖書館,也是社區的團康中心。早上經過的時候,裡頭的阿公阿嬤正在唱卡拉OK。阿翔說聽起來真好聽,想進去裡頭聽。其他小孩也想去,我們就一起進去裡面,聽阿公阿嬤唱歌。

孩子們找到位子坐下,阿公阿嬤們看見孩子,就堆得滿臉笑容。有一位阿嬤過來跟我們說話聊天,還要孩子們也上去唱一唱,一首十塊錢。我問了孩子們的意見,大家當然有點害怕,不敢上去。我們就坐在一旁聽,阿嬤唱完換阿公,阿公唱完又換阿嬤。有小孩稱讚,真好聽。我跟阿嬤說,恁遮攏出歌星neh!阿嬤不好意思的笑。

孩子們聽到都入迷了,癡癡的看著台上的阿公阿嬤,不想離去。過了好一陣子,我們才離開這個地方。

喜樹的卡拉OK。今天,小孩們參與了喜樹的一段生活。

尺磚
喜樹的蔡大哥跟我們介紹了「尺磚」(chhioh-chng)。這是一種比較舊式的磚頭,比較扁,重心穩,長度正好是一尺,所以稱為尺磚。

該怎麼把這件事情帶進孩子的世界呢?有好多種方法。

第一種方法,帶小孩到老房子前面,指著磚頭說:「尺磚」。這大概是最常見到的方法,不過效果不是太好。為什麼呢?簡單說就是「沒感覺」。

第二種方法,告訴小孩,有一種磚頭叫尺磚,看看照片,讓小孩在村莊裡找出尺磚。這方法比較費時,但是效果肯定好很多。有參與,就有感覺。尋找就讓小孩感覺這是「自己的」。

第三種方法,是我們這次用的方法。我們先拿照片給小孩看,說有一種磚塊叫做尺磚。到了現場,再拿出一把尺,讓小孩量看看,是不是真的有一尺(30cm)?量完以後,來摸摸看,跟一般的磚頭觸感有沒有不同?看一看側面,是薄還是厚?用這種磚頭,有哪裡比較好,還是比較壞嗎?

越多討論和體驗,這東西就越是小孩自己的。小孩摸摸尺磚,恩,好像已經化成灰了?

(三)Ê晡班

1)扮仙(pàn-sian

出廟門,正在演戲,我們坐在台階上,看戲。

小孩們聽不太懂,有些台詞,我也聽不太懂。我們似懂非懂的看,下午的陽光很烈,卻沒有人移動腳步和目光,直到糖果跟錢灑了下來。

旁邊的人潮湧了出來,我們也衝了過去,糖果和銅板,孩子們在地板上尋找的,裝了一口袋。有的孩子從後台看見演員們的身影,有的孩子已經把糖果放到嘴裡,有的孩子拿著剛撿到的一塊錢銅板,得意的說這是我的錢。後來,在餅店裡面,他跟我借39塊錢,想湊一個麵粉酥,被我拒絕了。

不太懂的一齣戲,但孩子們都已進入其中。

2)圖書館

Ê早班去聽卡拉OKÊ晡班進圖書館,看書去。

南區圖書館的兒童閱覽室很不錯,舒適又有許多藏書。孩子們進到這裡,根本就不想離開了。這裡是小孩的天堂。

在圖書室裡待著,我有一點擔心,小孩會不會就這樣下去,不離開了?但是,硬拉他們離開,有好處嗎?這理頭有好多值得想的問題。是因為這個活動的主題不是這個,所以拉他們離開?是因為這樣讓活動的費用變得不值得了,所以拉他們離開?是好不容易待在圖書館裡面,所以拉他們離開?還是因為我自己覺得,這樣會對不起小孩的爸媽,所以拉他們離開?

千絲萬縷。其中哪一點,是關於教育的呢?是為孩子,為爸媽,還是為我自己?不區分清楚,就不能好好跟孩子們談,也可能會冠冕堂皇的把小孩當成工具!

幾經考慮,我決定就讓孩子們待在這裡,待一陣子。對小孩來說,來參加Liām台南,不只是來「學」,也是來「玩」。玩就是放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平常都憋了這麼久,幹嘛急著阻止他們呢?當然也可以氣急敗壞的把他們拉出來,但這就是把自己的責任推到小孩身上了,是在要求他們盡不屬於自己的責任。不進活動,難道不會是因為活動爛?難道不會是因為,對小孩來說玩更重要?硬拉小孩,難道不是在強逼小孩承擔大人急躁的心?

小孩在裡頭玩了一陣子,我建議,不如去外面的遊樂設施,玩個過癮。孩子們覺得這建議不賴,就出到外面。一看活動中心旁邊,咦,這不就是照片裡的扑樹仔嗎?接著,他們發展了一個下午的扑樹仔遊戲,忘了遊樂器材這回事。

好像先岔題出去,又再重回主題,其實對孩子來說,還不都是一回事。


要跟孩子溝通,先跟孩子站在一起。無論何時,這都該作為教育的準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