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漲三篙鹿耳門

一、海翁台江
番薯島,番薯島,有人說,台灣真像一條大番薯;也有人看看台灣,說,我看倒像是一尾大海翁,你看那圓圓大大的肚子,就在這,就是「台江」這個地方。

在三百多年前的大海翁「台江」,那時,他的南、北兩頭窄窄的,中間肚子寬寬的,一旁還圍著好幾座沙洲,有的叫作「鲲鯓」,有的叫做「海翁線」,還有幾個有著不同的名字,一起排成一條線,圍出了一肚子大大的海洋,這個地方,我們就叫他「台江內海」。在這裡頭,那時候可游著許許多多隻小海翁呢。小海翁一會兒游進、一會兒游出,有時候擺擺尾巴,有時候冒出身子噴噴水,累的時候,就待在台江的肚子裡休息,台江是一個舒適的家。所以台江還有個名字,叫做「海翁堀」,荷蘭人則叫他「Twalvis Been」(鯨魚骨),這裡,是鯨魚棲息的地方。

圍著內海的這幾座沙洲裡,有一座沙洲,他的名字叫做「北線尾」,正好在台江最寬闊的肚子上,他和「一鯤鯓」之間的水道最深了,海船可以很容易的通過,是出入台江這地方主要的港道。在「北線尾」上還有個地方,剛好是台江肚子上的肚臍眼,當地人都叫他,「鹿耳門」,這地方,發生了許多故事。

二、鹿耳門
「鹿耳門」?這地方和鹿耳有什麼關係?難道這裡有很多鹿嗎?還是這個地方專門在賣鹿耳?原來,在「北線尾」的另一頭,還有個叫做「加荖灣」的沙洲,這兩個沙洲之間,形成了一個港灣,這裡的水路彎彎曲曲的,形狀看起來,還真像鹿的耳朵,於是當地人,便這樣稱呼他了。

鹿耳門這個港,可是一點也不簡單,一點也不好進去。他不僅彎彎曲曲的,水底的沙子也一點都不軟,十分的硬,就像鐵板一樣,當地人稱他為「鐵板沙」,不僅如此,那裡還充滿了危險的暗礁,若是不小心撞上了,船可就立刻碎了,就算沒那麼慘的,也很可能是擱淺在一旁,完全動彈不得。看來,這可得十分熟悉這裡水路的人,才能安全的入港。除此之外,還得想個好方法,當時的人用了個叫「蕩纓」的方法,他們透過插竹子,綁上旗子來做記號,觀察水到竹子的哪裡,判斷水深,還是水淺,等待好時機,趁漲潮的時候再駛入。

三、潮漲三篙

這麼不容易進入的鹿耳門港,在一個人眼裡,反倒成了個機會。這個人,正是何斌。就在舉世聞名的大海盜國姓爺鄭成功被清國軍隊打敗,為了尋找新基地,十分苦惱的時候,何斌偷偷畫了鹿耳門水道相關的地圖,交給了鄭成功,建議鄭成功從這裡入港,一來可避開「一鯤鯓」上熱蘭遮城的大砲,二來正因為鹿耳門港不適合船隻進入,荷蘭人也就不會在這裡防守,這可是好機會。

鄭成功聽了,覺得有一番道理,決定採納何斌的建議。但,就算荷蘭人沒有防守,要順利進入這鹿耳門港,只靠自己和軍隊可不夠,還得靠更多的幫忙,還需要更大的力量,這可怎麼辦才好。

就在鄭成功率領船隻來到鹿耳門外的時候,果然遇上了麻煩,這時的水十分的淺,根本無法入港。鄭成功望著海港,好不容易,想到了一個方法,或許,神明可以幫我這個忙。他換了小船,從鹿耳門港南岸的北汕尾登陸,擺上祭拜的桌子,恭敬的放上香爐、祭品,祈求船艦上那尊保護國姓爺軍隊的媽祖,讓水夠深,讓船隻能順利入港。再也沒別的法子了,鄭成功誠心誠意的祈求。
這下可神奇了,或許是媽祖真的聽見了,到了午後,鹿耳門港的潮水洶湧而入,水位一下子高了起來,還剛好吹起了順風,船像快飛起來一樣,四百艘戰艦,順利地進入了鹿耳門,從北汕尾登陸,國姓爺的軍隊,開始了兵分四路的圍城之戰,進攻荷蘭人軍隊。

後來,鄭成功打贏了。為了感謝那尊媽祖的幫忙,就在北汕尾登岸的地方蓋了間媽祖廟,供人膜拜,那間媽祖廟,也就是我們在的這個地方,「媽祖宮」的前身。

四、鹿耳門溪出海口

在1823年的一次大洪水,曾文溪改道後,台江內海已經慢慢的淤積了,海沒了,都成了陸地。當初國姓爺駛入內海的鹿耳門港,則成了現在的鹿耳門溪。

我們今天,就要從北汕尾媽祖宮走起,沿著這條鹿耳門溪,一路走到出海口,一個叫做「府城天險」的地方,也就是鄭成功駛入鹿耳門港的地方。或許,用點心、多一點觀察,甚至問幾個在地人,還能找到點海港的痕跡,或者鄭成功留下的足跡也不一定。或許還有許多沒被淤積的故事,正悄悄藏在哪個角落,等著我們去探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