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識課是什麼?



通識課是什麼?這問題不太容易講,我想先說說它不是什麼。

如果你已經看過通識課的紀錄,你可能會對這堂課有些想法?通識課,好像是一個很混搭的才藝課?好像是「想到什麼就上什麼」的課程?好像是個「沒有主題」的課程?乍看之下好像是這樣,但我們在規劃通識課的理念,和一般的才藝課不一樣。

一般的才藝課,或者補習,目標是學會一項「技藝」,或一種「知識」。老師自然就該是這種技藝的專業人員,或者這方面知識很淵博的人。但是通識課的教育者不是這樣,他們未必在這麼多的領域,都有很深的專業。而通識課的目標,也不是「學會」技藝或知識。

簡而言之,通識課是一個「自主學習」的實驗性課程。


在第一個學期,由教育者規劃三到四個小單元,給小孩嘗試。這些單元不必深入,但要有發展性,因為在第一學期的尾聲,小孩要自己從這些單元中,挑選出下個學期的主題。第二學期,就以小孩討論決定的單元為主軸。像是我帶的其中一個班級,他們在上完「科學」、「植物」、「神話」、「味覺」四個單元以後,就決定以「科學」作為學期主軸。第二學期,我們就開始研究電學,製作手電筒,拆解電器。另一個班級,以「植物」為主軸,第二學期他們就研究種植,種子創作,以及竹器。

到了第三個學期,進入「無主題」的學習(有點像無菜單料理!?)。到了這個階段,我們期待小孩可以自己為自己決定主題。經過了前兩個學期的練習,他們應該已經對於「決定」、「規劃」更為熟悉,可以自己幫自己安排一些小單元,推動自己學習。從討論主題,蒐集資料,所有籌備和執行的階段,都由孩子自己來執行。我們跟小孩說,這叫做「自己教自己」。有熱忱的推動自己,朝著目標堅持一段時間,雖然有時會懈怠,會被其他事物吸引,但依然保持著一種求知的熱情。「學」本身就是目的。這是我想像中的自主學習。

通識課強調的學習方式,不是去學會技藝和知識。在這裡,小孩不一定能成為木工專家,烹飪大師,或者厲害的導演(因為我們自己也不太厲害……)。通識課強調的,是盡可能在課堂裡給孩子各種不同的刺激,並由教育者表現出對事物的熱忱和好奇,營造出一個適合進行探究學習的氛圍。這是我的想像中,適合發展自主學習的環境。

執行到目前為止,這個計畫的成效如何呢?說實話,很難評估。一個原因是因為,很少有小孩真的走完這一年半的旅程。目前為止,只有一位。這個孩子現在的學習動機非常高昂,每次一來就是毫不懈怠的連續幹活三個小時,我要去休息偷懶還會挨他的罵。這麼高昂的學習動機,和這堂課有沒有關係呢?或許有,或許沒有。他本來就是一個擅長自主研究的小孩,這堂課與其說帶給他什麼,不如說給他一個適合發揮的場域,可以盡情嘗試。另外還有其他原因。譬如,在課堂中,我常常花許多時間在幫小孩調解生活中的壓力與情緒,各種人際衝突。對新的班級來說,這些往往會花掉不少時間。課程本身的設計,有一套邏輯,但在小孩身上運作的,就是千變萬化的因素。

這系列課程能不能幫助小孩自主學習呢?說真的,這問題不是簡單的「能」或「不能」可以回答的。因為小孩自主性的因素,千絲萬縷。他生活中的壓力,在學校與老師同學之間累積的情緒,他今天功課多不多,有沒有挨罵。就像台南塾的所有課程跟活動一樣,只要拿掉了規矩和權威,大人小孩就得在教育場合裡真誠的面對彼此,和自己。

這樣講或許比較妥當吧。通識課沒有辦法「幫助」小孩自主學習,而是給出一個適合孩子去自主學習的環境。在這裡,教育者盡可能接納孩子的情緒,不阻擋他們發展出來的好奇,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。

教育,本來就只能做到這裡。


台南塾    士哲

2 則留言:

  1. 『只要拿掉了規矩和權威,大人小孩就得在教育場合裡真誠的面對彼此,和自己 』
    不能同意再多了

    回覆刪除
  2. 『只要拿掉了規矩和權威,大人小孩就得在教育場合裡真誠的面對彼此,和自己 』
    不能同意再多了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