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腳動手是什麼?


動腳動手的紀錄和教案,請看這裡。或參考「課程與活動」裡的動腳動手欄位。

動腳動手活動是一個戶外的活動,分成「動腳」跟「動手」兩種。

「動腳」的活動,我們會挑一條小徑,跟孩子們一起徒步旅行。這趟旅行不會太輕鬆,一般來說,步行的長度會在6公里以上,要走三到四小時(加上休息時間),或更久。在挑選路徑的時候,通常我們會避開各種觀光景點,走進更貼近常民生活、更貼近土地的地方。這條路徑或許看起來平淡無奇,但越是在這樣的地方,孩子們往往越能自在的與環境和人互動。有時候,孩子們會沿著水圳,玩起樹葉船的遊戲;有時候,孩子們會齊聚在大榕樹上下,吃著中午的便當;有時候他們則在路上遇到農人,拿到一大把的楊桃,或者試試看跟水梨一樣甜的生菱角。這些互動正是旅行裡最精華的部份,孩子們脫離自己習慣的環境,進到不熟悉的地方,敞開自己,去玩、去問、去試,去瞭解和自己不同的其他人。這是在規劃好的旅遊景點裡無法體驗的。


除此之外,每次「動腳」系列的活動,我們都會編寫一則,或者數則歷史 / 傳奇故事。我們希望能以這些「草地」(chháu-tē)的故事為經緯,幫小孩上一堂基礎的歷史課,發展對自己故鄉文化的好奇。歷史文化的傳承,原本就是從「講古」(kóng-kó͘)開始,從各種看似細碎的瑣事裡面,逐漸拼湊出歷史的風貌,逐漸認識自己。我們傾向不從「大歷史」的觀念切入,而是從更地方性的傳說裡面,引出歷史的觀念,並扣連過去與現在的關係。像是從一隻泥鰍精,談到鄭氏王朝的拓墾範圍,以及神話地理;從在地的廟宇,發現隱藏在鄉野中的抗清戰場,以及口耳相傳的歷史;從風水中麒麟穴的意象,去拼湊出關子嶺的發展史,和地形地貌的關聯。這是我們期待的基礎歷史課,在講古的過程中,歷史、文化、好奇、認同,都一起傳述交流著。

「動手」的活動,則是帶孩子去找傳承民間手藝的能人異士,學習各種不同的手藝。對我們來說,重要的不是讓孩子們學到一項「手藝」,而是讓孩子們見到,接觸這些師傅匠人。手藝可能進到美術、烹飪、工藝的系統裡,保留部份傳承下去。但師傅們的人生,他們人生背後負載的文化,在台灣卻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尊敬和重視。我們希望帶小孩進到這些師傅們的人生裡,向他們請教,瞭解他們的生活,一方面是孩子們在學習,另一方面,師傅們也有一個機會,能重新看待自己的手藝,看見其中值得被傳承的價值。

比起知識和手藝,我們更在意的,是與人的交流、與環境的交流,是讓孩子們進到台灣文化的內裡,開放自己。

因此,動腳動手和一般的「體驗活動」、「導覽活動」、「健行活動」,都不太一樣。動腳動手的活動,極少把活動交給各地規劃體驗活動的團體負責。除非我們已經事先確認過,這個社團規劃的活動,對小孩友善,不打不罵,而且沒有過多不必要的限制和口令。這點,是由於台南塾強調的教育觀念,和對待小孩的方式(可參考「台南塾是什麼」)。在動腳動手活動中,我們也不太會進行「史蹟導覽」的活動,一方面是由於這種導覽的教育效果不是很好,另一方面,我們更著重小孩在旅途中自主發展出來的好奇,與問題,而不是事先規劃好的景點。而動腳動手也不是訓練小孩體力的健行活動。我們希望小孩願意走路,能夠走路,但在小孩沒有辦法走路的時候,我們會盡可能細緻的陪伴,讓他們有足夠的休息,緩和情緒。

動腳動手強調的,是一種旅行的方式,和態度。這種方式 / 態度,我稱之為「田野旅行」。說白一點,就是坦承的做一個「都市傖」(to͘-chhī-sông),張開眼睛,對各種不熟悉,或甚至是習以為常的事物感到好奇,去問去看、去聽、去想,去感覺。就算是一條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路徑,也都有它的新奇之處,都有它的故事,都是埋藏著祕密的「田野」。


台南塾    士哲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