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0/30]週五遊戲課:踢罐子


文:家蓁

當人聚在一起,事情的發生,就有許多可能。若環境能盡可能承載起每份複雜與混亂,我認為,正是行進於更為真實的路上。遊戲也是這樣一回事。自己一個人遊戲,在團體裡共同遊戲,再再都是個關。來到這第四週,越能感受到,孩子經歷的,是看似細微渺小,卻深刻的練習。孩子們面對,大人則在關係裡,真誠去陪。

我想這過程裡,可以細緻的分為好多個階段啊,在遊戲課裡,你有自己想做的事嗎?你打算讓別人知道自己想做的事嗎?你能主張自己想做的事嗎?要如何影響其他人願意一同參與自己想做的事呢?或者,在堅持、放棄、調整、妥協的諸多拿捏間,究竟該如何持有彈性,能為別人著想,但也不辜負自己?每個人所處的階段不一樣,需要練習的事也不太一樣。像是阿勛,今天就在自己的課題上,嘗試了許多,也挑戰了一些。


上週小孩討論過,今天要來玩踢罐子。阿勛也負責帶了大小不一的罐子來。但除了這以外,阿勛還帶來了顆籃球。內心真實的心意,也藉此表露。其實,阿勛已經想打籃球好幾週了。但,要不是只把想望放在心上,要不就是小小聲的提了幾句,看起來沒有太堅持的樣子。這樣的訊號有些薄弱,時常沒有在討論中好好被聽見,不一會兒就被其他聲音給沖淡,最後往往也就算了,隨便了。相信其他人會認真傾聽,因而能安心的說出自己想做的事,這對阿勛來說,挺費勁的。

但這週的阿勛,總是有了個開始。




上回課堂尾聲,士哲和阿勛密謀了小計畫,打算半路殺出程咬金,想辦法拉大家一起去打籃球。阿勛在這份支持下,多長出了點信心,儘管大夥兒已經討論定案,仍舊嘗試說了出來,「我想要去國小打籃球!」清晰,明確。這一表態,阿勛首先吸引到了阿明,兩個人都對打籃球有興趣,小寶沒有太大意見,阿恩,阿容,阿虔則稍微猶豫,「上回不是討論好要踢罐子嗎?」

這下問題來了,已經決定好的事,究竟能不能改變呢?

我認為這無法以「一定能」,或「一定不能」,來做回應。甚至會因著團體裡不同的人們所共同形塑的討論文化,而有不同的模樣。在討論文化尚未成熟,仍在建置的過程中,大人甚至得先適時的介入,安排,做出影響,服膺的並非僅是一個鐵律般的準則,憑據的還得有人的感受,關係,現下怎麼做較具備教育意義等因素,一併衡量。我們這群人的討論模式還在建構著,首先嘗試的,是那就各自來說說看理由吧,大夥兒姑且先一起來聽看看。

阿勛首先提出了在吳園踢罐子可能會遇上的麻煩,就是那裡的地勢有個斜坡,很有可能一不小心罐子就會順勢滾進池子裡,到時候還得忙著打撈,遊戲就得中止了,不如直接去國小玩,那裡還有籃球場,兩樣都能玩。這說法挺有道理的,阿虔思考了一下,表示可以接受去國小玩。阿恩和阿容,則還是比較想在吳園踢罐子就好,因為比較近,可以快點開始玩,走去國小又還得要一段路呢。這樣想也是,阿恩和阿容的感受也一樣值得在意。

聽著,說著,等著,討論漸漸又跑成了對立,與僵持。「哀,怎麼又來了?意見又不一樣了!」我猜這是大家共同的心聲,感覺像是這下又困住了,那該怎麼辦嘛。時間久了,阿勛也開始有點不耐煩了,原本較為柔軟的姿態,又轉回放棄對話的模式,「你們的理由很爛耶!」連連拋出的攻擊話語,立刻引發阿虔,阿恩,阿容的憤怒情緒,三個人的態度從動搖走成堅定,「我們才不要去國小!」衝突,破局。

有時候儘管再有道理,感情受傷了,也就無法再聽進去。

最後阿虔、阿恩、阿容和士哲決定待在台南塾玩桌遊,阿勛、阿明、小寶、我和卡拉倒是陰錯陽差的,因為時間拖太晚才出門的緣故,就近在吳園玩起了踢罐子、扔球、炒飯遊戲。

想玩踢罐子的沒玩到,想打籃球的也沒打成。最後兩邊小孩會合稍微交流了各自玩的遊戲與心情,「我們玩得很開心!」「哼,我們這邊也玩得很開心啊!」在互相看見裡,我想多少有些複雜的,那些說不上來的些什麼,各自在咀嚼,感受。


現在想來,如果我能在討論尚未走長時,就多做點介入就好了。阿勛經歷了重要的練習,已經足夠。在討論模式能交由小孩自主運轉前,先累積幾次正面的討論經驗,協助小孩間經營深厚點的關係,是我這個大人,得多幫的忙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