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1/22]動腳動手:漚汪儒俠林崑岡

這次的故事,從一捲長長的地圖開始。


這張地圖,由我跟孩子們一同完成。我指示孩子們畫出海,河,山,草木。長長的捲軸,把台南由北到南的河流,一條一條標示出來。八掌溪,急水溪,將軍溪,曾文溪,鹽水溪,過了鹽水溪,就是台南府城。

這張地圖,要說的其實是一連串悲壯的戰爭。


孩子們畫完了地圖,甚至連恐龍都跑了出來。我請孩子們靠過來。

這次有很多新來的孩子,我照例先跟孩子們介紹,這是個什麼樣的地方。

許多孩子,其實不知道自己參加了什麼活動,不瞭解自己被送到什麼地方。我不希望這樣。我之所以不希望這樣,是因為台南塾是個「合作式教育」的場域。在這裡,大人(包括爸媽,以及教育者),和小孩之間,應該以平等合作的關係,來發展出教育內涵。孩子們應該有知的權利,因此才有選擇的權利。若非如此,「教育者小孩爸媽」之間的合作三角,就缺角了。更詳細的說明,我寫在這篇文章裡。



我跟孩子們說了兩件事:(1)在這裡,你不用稱大人為「老師」;(2)在這裡,沒有人會打你,罵你,也沒有人會威脅你。

我們大人輪番介紹自己,告訴孩子們,可以怎麼稱呼自己。我有點挑釁的跟孩子們說,要不叫「老師」,可不是簡單的事情。這話,不是危言聳聽。有幾個孩子,花了一整天,還是做不到這件事。這當然很多是「慣性」使然,但還有個更重要的因素是,我跟他之間的權力關係,還不能這麼簡單的擺脫掉。他還是把我當成「老師」,一個權力比他高的身份,就算我沒有想要這樣。

權力是多麼難以脫掉的一層殼。有權者,被權力吸引而巴著不放。無權者,習於被管理,而更難自主。但對我來說,這件事情比教案的主題,有更高的重要性。脫掉窠臼,教育才可能開始。

接著,由我來告訴小孩。這是一向承諾:在這裡,沒有大人會打你,罵你,而且絕不強迫你。甚至,大人想說的話,你可以拒絕聽。我們要進行的活動,你也可以拒絕參加。

說是這樣說,可是,對許多孩子們來說,要做到這件事,有多困難拒絕大人的要求。

在我開始說故事的時候,幾乎所有孩子都留在原位,聆聽這則有點冗長的故事。我很難判斷,他們是因為故事留下來,還是因為「必須留下來」而留下來。前者,是我希望的,後者,是我希望突破的。能夠「不必留下來」,卻留下來,「自主學習」才能夠展開。



無論如何,我開始跟孩子們說這個「漚汪儒俠林崑岡」的故事。詳細的故事,在這裡


我一直想寫像這樣關於「英雄」的故事,之所以想寫,有些原因。

幾年前,一個和我很好的學生,跟我說了一句話,讓我印象深刻。他很愛看跟日本有關的歷史,但對於台灣的歷史興趣缺缺。我那時問他,為什麼不看看台灣自己的歷史。他回答我一句:「因為台灣沒有英雄。」我想要反駁,但心中當下千絲萬縷。一方面是因為,那時對台灣史瞭解極為有限,沒辦法好好說明我心目中的台灣英雄。另一方面,又有所顧慮,說「英雄」的故事,真的有什麼教育意義嗎?

這個想法在心裡發酵許久,我現在的觀念是,我希望去寫「反抗者」的故事,但又要盡可能讓這個反抗者具體化,脈絡化,把「英雄」這個概念複雜化。從殖民的角度去述說台灣史時,往往敘事的軸線都變成「壓迫 / 被壓迫」的二元架構,這種架構下的台灣人就是悲情的,苦難的。但「反抗者」的角色可以形塑另一種台灣人的形象,不只是「軁鑽」(nǹg-chǹg),苟且鑽營,而是有所行動與堅持,在壓迫中掙扎奮起的。我希望可以去回答當初的問題:台灣當然有英雄。而且這種英雄,有血有肉,有汗有淚,與我們的命運休戚與共。


於是,我在故事裡把林崑岡的抗日行動,配合個人的心境來描寫:從意志堅定,慢慢走向無助,走向聽天由命的悲壯。最後,我想把這個問題留給孩子們:他算是個英雄嗎?



有孩子肯定的說,是。因為他不害怕,勇敢的犧牲自己。

也有孩子說,不是。對他來說,自殺是在逃避。他說,林崑岡是膽小所以才自殺,這樣子不算是英雄。

我們還討論了,如果孩子們是當時住在漚汪的人,會喜歡林崑岡嗎?這點,孩子們一概都覺得會喜歡。但我自己倒不覺得。我猜想,我可能會討厭這個招來日本人屠村的人,會覺得,是他帶來了災禍。

孩子們的討論,慢慢往大歷史的方向去。有孩子說到日本人很可惡,說到,是美國來救了台灣,也有人說,是「蔣公」救了台灣。

又有人提到鄭成功,說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,救了台灣。我們的歷史教育裡面充斥著這些觀念:誰趕走了誰,救了誰。這些觀念,其實都和事實相去甚遠。

我談到鄭成功的大屠殺。他可能是在台灣屠殺最多原住民的殖民者,從台南到新竹,除了台中一帶,許多原住民都遭到鄭家軍隊的屠村。我也談到,台灣之所以有這麼多防空洞,主要就是為了躲避美國的空襲。還有,「蔣公」這個人,其實殺了非常多的台灣人。

在這幾則故事裡面,台灣人不但沒有「被救」,反而是一再的被統治,被壓制。何時我們才能擺脫這些美化殖民者的神話呢?或許,大人們首先就該警醒:我們相信的事情,有多少是真的,多少是被灌輸的呢?

聊完這些,我們大人跟小孩分成兩組,分別踏上旅程。

孩子們可以自行決定,要不要到廟裡去看林崑岡的紀念館。也可以決定今天旅程要去哪裡,先後的次序。孩子們都決定,要到紀念館,走一趟。

士哲組

我設計了一些卡片給孩子們,當作下午旅行的插曲。我們這組抽到了「抽籤」,以及「探險」。

我們一離開學校,就直衝文衡殿,尋找林崑岡的蹤跡。但孩子們馬上就遇到問題……紀念館是在哪阿?

我們進廟先跟關帝爺打了聲招呼。然後,要來抽籤。我們抽到的卡片,是要孩子們一起討論一個主題,來詢問神明。孩子們就把我們正在煩惱的問題說了出來:到底是要先吃飯,還是要先去看林崑岡?

我們一起把問題跟關帝爺說,然後,輪流抽籤。到了第三個小孩,才擲到聖杯。我們繞著整間廟宇,尋找放籤詩的櫃子。繞了一整圈,才終於找到。

孩子們抽到的籤詩,很有意思:

「自南自北自東西  欲到天涯誰作梯
遇鼠逢牛三弄笛  好將名姓榜頭題」

這籤詩不太好解,看起來,跟我們問的問題好像沒有什麼關係。我先大致解釋了一下意思,大家動腦想,想不出個結果。突然,有人靈機一動想起來,剛剛,廟公有說,紀念館,是在二樓。

「欲到天涯誰作梯」!

該不會,是有誰已經把通往二樓的門打開了,要我們上去吧?我們趕緊跑往後殿,果然,樓梯的大門開著。有人「作梯」了,那我們就上「天涯」吧!

進到二樓的紀念館,裡頭放著一首「唸歌」(liām-koa),唱著林崑岡的故事。這首歌,可以在這裡聽到。

對孩子們來說,要聽懂這首歌,確實是太難了一點。我準備了一份歌詞,讓他們試試看,能不能找到其中的幾個關鍵字。有小孩聽到了「家後」(ke-āu),就興奮的說,是「雞」(ke)!他是不是在說,畫裡面那隻雞?紀念館牆壁上,畫著林崑岡在文衡殿廟口斬雞頭立誓起義的示意圖。不過,家後毋是雞啦!



紀念館的擺設簡單,但是精彩。孩子們找到了林崑岡的兵器,符咒,還有他寫的信。這個紀念館讓他們很感興趣。他們很少有機會,認識到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英雄。

我們又上到三樓參觀關帝紀念館,以及二樓另一邊的漚汪人紀念館。文衡殿的紀念館都佈置得很有意思,雖然有很多文字孩子們比較沒有耐心看,但是,看著圖片就可以說故事。有孩子在關帝紀念館裡面找到了毛皮編織的畫,覺得非常稀奇。

離開了文衡殿,我們吃完午餐後,先在7-11李窩了好一會兒。然後,決定再出去探險。

我們先鑽進一條工廠邊的小巷子,結果卻是死路,路底是一面牆壁。我們趴在牆邊,看看另一邊有什麼。是一間老房子的後院,還挺雅緻的。我們趴著看,有個小孩把買來的糖果放在牆壁上,結果,手一揮,啪,掉到另一邊。

結果,這顆糖果竟然變成我們下午旅行的主軸:找糖果之旅。

我們繞到遠處的巷子,憑著方向感繞進漚汪的巷弄之間。在一間一間老房子中的小路穿梭。經過一間廟,順著廟後方的小路蜿蜒而行,看見了許多漂亮的花,還有釋迦樹。好不容易,看到了一間房子,這應該就是我們在找的地方!

小孩躡手躡腳走到屋後,找到了糖果,趕緊逃了出來。

靠著一包糖果,我們走進了一個村莊好深的地方。隨後,我們繼續在小巷子裡探險,找到許多貝殼,各種奇妙的植物。這個午後,孩子們探索了許多就在他們身側,卻鮮為人知的祕密。

Kara


中午吃過飯完後, 我們就分成了兩組。



分完組別後, 我們這個小組的成員們都在喊餓, 於是我們就先去尋找小吃店吃些東西, 吃完後, 我便跟大家提議, 不如, 我們來製作屬於自己的地圖吧, 就像剛踏上新土地的探險家一樣, 只是大家在吃過飯完後, 便因為一些小孩開始用水瓶戳洞玩起水仗來, 於是畫地圖的事情便被拋得一乾二淨了。後來我在想, 既然大家玩得盡興, 那就好好玩吧, 跟小孩一起走到了已經收攤的菜市場, 剛好就像是玩漆彈遊戲的場景般, 我便鼓吹小孩去好好活動吧,小孩就開始玩起來了。

玩了一陣子後,跟小孩建議,都大老遠坐公車來了,不如還是上路去走走吧,小孩才開始意識到我們來這裡想要做的事情。

走著走著,發現了一間外頭擺放著幾隻動物雕塑,問小孩可能是什麼,小孩觀察後認為是燒給亡者的禮物,我們有看到龍、馬、虎等等,各個威風凜凜,想來或真能保護那些亡者呢,只是心裡頭納悶,他們既然過往了,還怕死嗎?

後來我們走去了文史館查看今天早上聆聽故事的地方,小孩並沒有認真的欣賞,一看見另一組的小孩們,便又玩起了水仗來,小孩阿真是沒一刻閒呢~只有零星的幾個小孩跟我進了文史館,並且聆聽描述這則故事的古調,只是音樂都是以台語歌頌,所以對小孩來說真是不容易阿。

出了文史館後,我們便前往學校,因為小孩想要去學校玩,我跟小孩看見了籃球場,便飛奔了過去,並且開口邀請本來在玩籃球的小孩們組隊PK,其他不想玩籃球的小孩則是在旁邊繼續玩水仗,而我們就這樣玩到了另一組來叫我們,才慢慢的移動準備坐公車回家了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