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2016寒假〕:阿猴自助旅行 (Kara、博霖組)

文: Kara

開始旅行前

自助旅行是甚麼?

對於去年才從紐西蘭「以不太尋常的方式」(例如站在路上伸出拇指搭便車、以沙發衝浪的型態來與各式樣人們以及所居住地方互動...)獨自旅行一年多的我來說,自助旅行無非就是在一個自己的既定經驗外,跳脫著自己的舒適圈以及習慣的生活模式,嘗試開放著自己,在那些不太熟悉的人與環境的二元素中,衝撞著自己以為「生活好像就是這樣而已」的思考模式。

出發旅行前,往往是帶著自己在某著環境下所產生的「某種特定認知」出發的,而在旅行過程中,因著與「新的刺激」的互動下,常常因此創造出許多有趣的事情,甚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態度,這是自助旅行非常令我迷戀的生活方式之一。

但是對於小孩來說,這一趟自助旅行,對於他們的意義又會是甚麼?
士哲首先介紹小孩,這一趟的自助/自主旅行,凡事你們都得學習自己來,你們會有所屬的金錢、地圖、我們提供的地方故事為導引、你們當然也會有旅伴,而這四天,就是看你們怎麼樣好好的規劃出你們的旅行了。
「想要樂子?那就得要自己來!」這趟自助旅行,我想是給孩子們嘗試自己作主的練習。




教育者在這趟旅行,主要的角色任務是陪伴及居中協調,不帶任何的評論、沒有所謂的對與錯,只是作個在旁觀察的中立角色,以著第三者的角度去「看見」孩子們做出某件決定背後的行為動機,陪伴孩子們做出一切的選擇,也因為「不主動地參與孩子們的決策」,常使教育者能夠跳脫出事情的發展,「真正看見」孩子們在作出任何事的背後故事及想法動機,在教育者「看見後」,如果認為需要,才居中協調處理,當然最終的決定權,我們是交給孩子的,這是一趟孩子們的自助/自主旅行。

分組:
當時分組的情況,只有亂七八糟可言。不過也不難猜想,因為從新竹一起參與的自旅小孩共有八位,八位都堅持不分開,也希望能夠跟比較熟識的士哲一組,這就讓分組的情況變得複雜起來,而這樣子的熟悉模式之下,根本就不能再稱作是自助/自主旅行。
於是乎,大人與孩子們激盪出一些方法來解決,有剪刀石頭布、有分房(每一個小孩在兩個房間中,選擇一間房間,士哲最終在選擇某個房間而決定分組)、抽籤。最後是抽籤決定了組別,我們這一組有大人-博霖與我,小孩則是阿恩、璇璇、阿羽、阿鈞、阿妘、阿廷。
(有趣的是,大人之間是先說好了分組,我的選擇是因為前一次自旅與士哲一組,因此這一次想要嘗試和不同人合作,而八位小孩的作法恰與我相反,或許他們還不習慣跳脫熟悉的領域去嘗試新的刺激吧)


  
 



故事:
聆聽當地的故事並且能夠走入故事的當地,是一件有趣的事情,因此在旅程的第二、三天,士哲書寫的林邊故事,故事內容是靠海的水利村,大廟安瀾宮裡供奉的馬卡道祖靈「姥祖」的故事。詳細的故事,請看「放索開基祖」;與博霖書寫的萬丹故事,是從萬丹的地名演變史,來了解萬丹這個地方的歷史紋理。詳細的故事,請看「萬丹街仔頭」。

這兩則故事,預設的想法是小孩能夠在故事的動機引導下,能夠嘗試不一樣的旅行方式,只是「走讀地方故事」的想法,這幾天在小孩身上,似乎吸引力不大,比較起來,我們這一組在「找好吃的」、「去某個地方玩鬼抓人」、「去海邊」反倒是旅行的主軸。


開始旅程:
這四天,我們的旅程大概是這樣的-
Day1: 大潭,東港
Day2:林邊
Day3:東港,萬丹,林邊
Day4:大潭



Day1:大潭,東港

吵架
我們這一組,從第一天開始就好戲十足,也真的是給教育者見識了許多。首先是璇璇與阿鈞的吵架為我們的起程增添了熱鬧-
一開始是璇璇的哭鬧,她邊哭邊背起了背包,準備要下樓回家去,我趕過去詢問了狀況,並且首先以陪伴情緒介入,原來是璇璇在跟博霖玩的時候,不小心打到了阿鈞,阿鈞被打了也不開心,回手打了璇璇,璇璇於是開始嚎啕大哭。

因為璇璇的情緒很大,又邊吵著要回家找媽媽,在陪伴情緒一陣子後,我嘗試提出解決方法給璇璇,因為我還不曉得,璇璇的情緒要的到底是甚麼?因為跟璇璇解釋過了阿鈞回手的動機了,璇璇依舊無法接受,那單純是情緒發洩嗎?還是期待我判決公平?還是有甚麼要求?唯有滿足需求,事情才有另一種可能。

我跟璇璇說了我無法陪伴回家,我們是說好要一起旅行的,提了一些解決方法,例如與阿鈞的拆開,我跟阿鈞一組,璇璇跟博霖一組、或是我們走前面,阿鈞走後面...,可是璇璇都不要,就是哭嚷著要找媽媽,我想要嘗試更直率的方式,看看璇璇的反應,就跟璇璇表明:「我嘗試幫你想了辦法,可是你都不要,如果你是真的想要回家,你要不要試著自己走回車站?這不難喔,你先想一想,如果你有找到除了回家的其他方法,我就在這裡,我一定會跟你一起想辦法的。」
這是一種賭注,也是我目前想到最有效率地看見璇璇在作出一個新的決定時,背後的想法可能是甚麼?
接著,我留下了給璇璇一個人的空間和時間,然後是璇璇情緒給安撫了下來,進入了小組,小組其他人在安慰璇璇。

一段時間過後,璇璇和阿鈞在吃糖果,我看見他們雙方流露出一種渴望的表情,於是隨口提議,「你們的糖果感覺都好吃耶,要不要作個交換?」璇璇和阿鈞也真的作了交換,並且居然就和好了,甚者,在日後的旅程,他們是手牽手的走路、一起合錢、一起玩耍,感情好得不得了。
事後在想,璇璇在這個吵架的情緒,好像是因為覺得自己受委屈,因此期待被注意、被關心,一旦被看見了,就會想要被看見更多,好讓自己的委屈有一種合理性,甚至以此做為一種條件交換-
如果你要我不哭,那你就得聽我的。當時我在想,如果順著他的話,不知道會演變成怎麼樣的一種情況?
他真的會回家嗎?






禁不住的誘惑
這幾天都是,小孩擁有了掌握花錢的能力,便止不住的每天前往便利商店跑去,有趣的是,有些小孩是不會意識到金錢的,比如璇璇和阿鈞是著重在喜歡上,阿鈞有時也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,有時會要璇璇不要再亂花錢了,但有時候又會買東西給璇璇,阿鈞一直再作自主的練習。
而阿廷則是除了禁不住泡麵跟汽水的誘惑外,玩具則是雖然動心,但還是要自己忍住不買,因為阿廷是想要存錢的,這也是自主練習,自己獨立思考、然後下決定;阿羽也是,幾乎餐餐都想要吃泡麵;阿恩尤其喜愛科學麵,看阿恩幾乎天天手持一包科學麵;反倒是阿妘,常常在我旁邊說著,怎麼會愛吃泡麵?外面的小吃攤比較有趣不是嗎?
問了阿妘,阿妘在家也是不常吃泡麵的,他是覺得好吃,但是不會到一直想要吃的感覺,反倒是麻醬麵是阿妘的愛
而就我來說,由於爸媽在小時候是限制我吃冰淇淋的,這讓我對於冰淇淋擁有無法克制的慾望,也是當完全釋放慾望,嘗試一段時間的慾望過後,也才漸漸能夠有意識的對於冰淇淋作出吃、與不吃的決定。




與人、環境的對話
一張地圖、上面有一些圖示,畫得很曖昧,我們這一組小孩很有興致的想要知道每一個圖示是甚麼,當小孩尋找到了一些圖示後,就更興致沖沖的想要尋找更多圖示。這使小孩有很高的動機想要好好地走在路上,而走路旅行,能夠擁有與人、環境的對話真的好多。

我們緩緩的走在大潭的大街小巷中,路上有些阿公阿嬤跟我們打招呼,小孩也會回應;我們晃進了老舊的日式建築、也注意到了許多的花花草草;試著作路上的觀察,也嘗試問人找圖示的解答。
地圖上,一個圖示是冬瓜,我們晃過了一間飲料店,我突來奇想,會不會是冬瓜茶?小孩好像尋得一絲希望,於是主動問了老闆,老闆則說已經不賣了,不過附近的確有冬瓜工廠,我們確實可以去看看。小孩們則是樂了,一行人便一起去找冬瓜工廠。
冬瓜工廠前方擺了好幾顆好大好大的冬瓜,工廠裡也飄來一陣陣的濃濃冬瓜味,大人小孩開心的聞,只可惜工人說現在再忙,不方便參觀,於是我們逗留了一回後,繼續路程。





我們晃進了國小,爬了樹、玩了池水、也走進了遊樂設施玩起大白鯊來,遊戲當中,也能看見許多孩子的互動以及個性,一些小孩,焦點是放在不要被大白鯊抓到就好,但某些小孩就不一樣了,像是阿羽,是會作主動的挑釁,並且以會讓大白鯊因著差一點點就抓到而惋惜感到滿足,阿羽是有冒險精神的小孩,他有他的方式來讓這場遊戲變得刺激好玩,或許阿羽之後的人生,也會找到他的方式過個好玩一點的生活吧。

當某些小孩在魚塭(學校內有養殖魚塭)玩起了釣魚遊戲時,一位阿伯走了來,有些指責了小孩,用台語跟小孩說明,不要給我動魚,那些魚是我辛苦養的。
正當我在想著如何解釋時,璇璇跟我說,是不是因為我們把魚釣起來後,其他的魚就會失去朋友,他們會難過,所以我們還是不要釣魚好了?
我沒有想過那樣子的解釋,但是既然這樣子的解釋是璇璇能夠接受的,那我就順著璇璇的解讀,並且多作了以漁夫立場的說明。
有趣的是,一樣的訊息-「不要釣魚」,有著百百種的傳達訊息的方法,不一樣的立場(漁夫、教育者、其他反對釣魚的小孩)傳達訊息的方是不一樣,而接受者(想要釣魚的小孩)再怎麼樣的訊息表達,才能完整接受、才能真正理解這個訊息呢?這也是自主/自助旅行中,小孩有機會去練習的。




遊戲結束後,大家喊著餓,於是我和博霖就詢問小孩哪裡吃晚餐呢?於是作出了去東港晚餐的想法,給小孩查看地圖,並且自然地問起了,怎麼去東港啊?你們幫我看看好嗎?
有些小孩聽完了沒有反應,有些小孩(阿恩、阿妘、阿廷)則是看了地圖,交叉比對自己現在的位置,找出了在哪裡上車,於是我們一群人上路出發作車晚餐。
晚餐時,當我們拿出剩下的錢決定著要怎麼花,並且其他小孩開始計算還要給我多少(我先付車錢),一位在旁的一家人對我們的行為感到好奇,並且也聲聲嚷著之後也要帶自己小孩來一趟自主/自助旅行。






旅程的回歸
回到了家,大家都樂的分享彼此的故事、遊戲,也有喜歡眷戀著故事書籍(阿恩),阿羽跟阿廷則是跟博霖玩起武術遊戲、璇璇跟阿鈞則是開始玩牌、阿妘則是與其他小組熟悉的朋友聊天,而這一天的旅程,就在小孩的歡樂聲中,告一段落。





Day2: 林邊
士哲首先開始說故事,一則關於馬卡道人的祖靈,姥祖,在指引人們找到原鄉地,也就是現今林邊(放索)的安瀾宮,士哲把故事說得活靈活現的,再加上林邊內有海灘,我們這一組很容易的就啟程了。

與廟宇的互動
下了車,首先看見了一戶在作撈魚工具的人家,小孩主動上前詢問附近哪裡有海邊?問明了方向,我們開始走路。

博霖喜歡廟宇,於是我們帶著小孩走進廟宇參觀,一些小孩開心的要問神明問題,其中我問了阿廷,阿廷回答,我拜託神明保佑我考試100分。我們這一組小孩,除了玩擲杯、抽籤紙外,好像沒有其他跟廟宇互動的模式,我平常也不太燒香拜佛,跟廟宇的互動模式,是喜歡觀看廟裡的人們,那些虔誠的求保佑的一張張面孔、喜歡聞著廟宇的香、喜歡觀看廟宇的雕刻、繪畫,也喜歡那些畫在壁上的故事等等,博霖則是在尋找虎爺(通常會在神壇下面供奉),阿羽則是被吸引了過去。




該,不該?
走路到一半,阿羽的眼睛亮了起來,原來是撿到了錢!博霖採取的行動是,提醒阿羽那筆錢應該是來自於前方的遊樂場所,或許可以進去問問看是誰掉的?如果阿羽採取這一個行動,事情發展或許會變得有趣,因為不說小孩,就連大人我也很少走進遊樂場所。
當時阿羽一直再掙扎著,博霖則在旁跟我說,撿到錢也未必是好事。這句話在阿羽身上,我完全同意。其他小孩則是提供了不一樣的建議,拿給警察、留在原地等等,只是我看的出來,其實阿羽是想要擁有,但是怎麼阿羽如此的掙扎?我想,是因為道德觀念、因為同儕壓力、因為社會價值觀。
但是,難道半路撿到錢,不能算是一種幸運嗎?那會讓一個人心情變得好呢!畢竟我們的確也無從得知這筆錢屬於誰。看見阿羽還在作心理掙扎,有些可憐,我嘗試幫阿羽整理一些作法,或許可以詢問遊樂場所裡的人們,錢是誰掉的呢?可以交給對街警察局處理、可以留在原地、也可以當作運氣好自己留著。阿羽無奈地笑了,告訴我他還是想要當作運氣好。
我嘗試提出一個或許大家都能分享開心的想法,「要不要當作公費,請大家吃個東西?」阿羽苦笑了,表示還是想要留著自己用。阿廷則表示,如果是他,他會交給對街警察處理。我故意回應,「或許警察也是拿去買飲料喝了吧!」阿廷沒有回答。




林邊的海

爭吵
前往林邊的海中途,我們在一個小空地作休息,博霖提議這裡是個玩遊戲的好地方,小孩又開始了大白鯊遊戲。遊戲中,又有了爭吵,璇璇跟阿鈞,不滿其他小孩遊戲規則,其他小孩便也拒絕了璇璇跟阿鈞的加入,在我的詢問下,原來是對於遊戲規則的了解不一樣。我想過要居中協調,只是又想著,這一次試著讓小孩自己處理看看,因為他們已經發表出各自認為的遊戲規則了,再來就是練習如何傾聽對方、如何解決問題、如何才能使雙方再一次的進入遊戲。
但是小孩處理的狀況並不好,因為璇璇跟阿鈞通常進入遊戲都會使遊戲便的混亂,其他小孩於是拒絕討論,自個兒玩起來了,阿鈞和璇璇則是不滿的自己也玩起牌來。

這或許也是一種方式,既然雙方無法同意遊戲規則,分開進行,也是一種解決方法吧。


土地與人
我們這一組的小孩,在這一次的自旅中,嘗試了很多與人主動的連結,走去海邊路上,看見了路旁很多的太陽能面板,阿廷問我那有甚麼功能用途?我說我也不知,不如問人吧?
在我的陪同下,阿廷於是主動問人,那人說太陽能板是用來蒐集電力賣給電力公司的,詳細的情形他也不方便透露,只說了還有是忙,便走開了。

再走了一段路程,發現有好多的魚塭,小孩又產生了好奇,剛好有一戶人家家裡有人,於是慫恿著小孩再次詢問,阿恩、阿廷、阿羽、阿妘都主動地去進行了解魚塭狀況,璇璇跟阿鈞則是主動地跟著那人隨口聊天,畫面非常的可愛。
魚塭裡通常會有一小格水池與魚塭隔開,詢問下得知,原來那是作為排水用途,抽取林邊的河、或是地下水支持魚塭的養殖水,而為了循環維持魚塭水的品質,排水也是需要的,而那口被圍著的水池,則是排水的水。又看了一回魚塭,小孩跟著那人揮手道別,而我回頭時偷偷地發現,那人一直看著我們,嘴角一抹笑意,直到我們距離的更遠些了。




與海的相處
見了海,小孩是狂喜著的。先是玩起了打水漂、再來赤著腳踩踏著海水嬉戲、再來就是進下了海水來,但是又擔心著衣服弄濕,「沒問題,你們又帶換洗衣物來,放心去玩吧!」孩子得到了大人的認可,便完全地進入了大自然的懷抱中了。這也使我反省,大人的認可,標準到底是甚麼?為什麼小孩需要得到大人的認可才安心?

小孩與海的相處,超出了我的想像,所有的小孩,都將身子浸入了海水,他們坐在海沙中等著海浪一次次的打上岸來,然後大笑、然後享受、然後嬉戲,那樣子的與海的互動,或許一個小孩是無法進行的,因為有著大家的陪伴,於是,旅行有了不一樣的視野。

 


新的體驗
回程路時,小孩們喊累,阿廷阿羽都累,我鼓勵著阿羽,可以試試看搭便車阿,拇指舉起來就好了,記得面帶微笑唷!阿羽嘗試了,於是我們真的攔到了一台修路卡車,兩位大哥大方地邀請著孩子們上車,小孩們在車上可開心慘了,一直一直的對我說,我還是第一次搭便車呢、我還是第一次坐卡車後座呢、怎麼有人那麼好...。

這幾天,在這塊土地上,因著走路與人們所產生的故事,相信已經讓孩子們心裡種下了『情感』這顆種子,等待發芽茁壯,孩子們就會是未來這片土地的大樹,守護著自己的家園。


部落遊戲-分享彼此的故事
一本書,曠野的聲音,啟發了我的教案,也因著自己實在好奇,在小孩心中的旅行故事究竟是甚麼樣子,因此,便研發了這套遊戲來。
每個小孩首先得貢獻兩張故事(畫在裁剪好的紙卡上),於是得以進入部落活動。而小孩分別擔任「部落族人」、「故事採集人」、「故事獵人」,而我則是「部落長老」。

部落族人當夜任務是聆聽部落族人分享故事,所以部落故事才能被聽見;故事採集人則是指定想要聆聽的故事(指定小孩畫的圖卡);故事獵人則有能力獵取已經被分享的部落故事,並且具有能力做一個永久保存並且流傳部落故事的角色(圖卡黏貼在自旅的本子上)。
這一個夜晚,幾乎所有的小孩都參與活動,並且有機會口說分享自己的故事(被指定圖卡若是自己的,便得簡單說明)、也讓小孩能夠有機會聆聽其他人發生的有趣故事,那一個夜晚真的溫馨,就好像我在旅行時,跟著朋友在夜晚圍坐在營火堆中,分享彼此的故事一樣,原來,自己的生活經驗,就能是一份有趣的活動。



 




Day3:東港,萬丹,林邊
在聽完了博霖的萬丹故事分享,小孩就直截了當地說,那去萬丹老街吧。不過,交通費還真是一項問題呢,為了領取補助(交通費大於80元,則補助100元),小孩們決定要在萬丹結束後,在繞去林邊才回大潭休息。

作決定的掙扎
在等車途中,阿羽發現自己的錢包忘在廟裡了,正掙扎著是否來得及回廟裡拿,幾個大人、小孩(阿妘、阿廷、阿恩)也表示出一些解決方法,例如先跟大人借錢,回家在還;例如先預支明天的錢,明天就不要拿錢等,只是,阿羽就是執意要用自己的錢。

這下子,阿羽便面臨了其他小孩的需求衝突,幸運的是,大部分小孩都同意願意等待阿羽回家拿錢包,即使錯過公車也沒關係,但是阿妘不要,他認為在等四十分鐘的公車是浪費時間,那阿羽呢?
阿羽花了一段時間在作掙扎,到底回家?不回家?看見阿羽陷入掙扎,我在旁邊協助分析利與弊,如果回家,你就得面臨可能被阿妘討厭的後果,如果不回家,你就得同意先跟大人借錢、或預支隔天的錢。阿羽搖搖頭,眼看時間分秒的過,其他小孩要阿羽快作決定,阿羽在壓力下作出了決定,開始跑!
好在,當我和阿羽回道等車站時,公車剛好來,一些小孩大叫著:公車來了;一些小孩則大叫著:阿羽跟卡拉回來了!





小插曲
在阿羽拿到了錢包後,下車後不久,竟然又掉了錢包。博霖在阿羽又掉了錢包的情形後,便嘖嘖稱奇並且敬佩著,雖然阿羽對於自己的行為是失落也是無奈,但是在我跟博霖的敬佩下,阿羽心理或許有舒坦了一些,事後阿羽也真的跟我表示,他為他的粗心感到難過。

陪同阿羽在櫃台留下資料,阿羽一臉滿足,我則是提醒著阿羽,「阿羽,拿回錢包不一定拿回的了錢喔,記得嗎?就像當昨天你撿到別人的錢一樣,別人同樣可能把你的錢撿走喔!」阿羽愣了一下,發出了喔的一聲。
那一聲是失望、是接受,也像是一種領悟。

以一個教育者的角度觀看,這個經驗對於阿羽來說真是珍貴,他經驗了一個完整的事件,從擔任一個「開心的撿到了別人掉的錢」的角色,到「別人可能會開心的撿走自己掉的錢」的角色,而阿羽完整的經驗了這對立角色的內心經驗,那一聲「喔」對我來說,就是我有幸參與阿與成長的見證。

*
阿恩在下了車後,便開始跟阿鈞打起來,因為在車上阿鈞是不斷的挑釁阿恩,阿恩這幾天來不斷著憋著氣,總算爆發。
阿鈞一直在意著自己的水壺被阿恩拿走,阿恩則是一臉凶狠,即使已經發洩了一些情緒,阿恩還是直嚷嚷著打不夠。發現阿鈞從那次開始,便曉得阿恩並不好惹,因此盡量避免與阿恩的爭執。爭執過程中,阿妘、阿廷扮演著協調的角色,一直將兩人拉開並且規勸,這場爭執顯然是一種縮小的社會現象。

阿鈞似乎尚未能完整地接受別人的情緒,常常會弄不清楚自己的立場處境,但是對阿鈞來說,這也是一種保護,不至於讓自己沉淪於負面情緒的狀態太久。
阿恩則習慣於忍耐,但那忍耐卻往往是累積更大的衝突來源,不過發現阿恩比較起半年前的自旅,有開始找到自己的方法宣洩、表達情緒,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成長,只是要有大人在場。


遊戲裡,小孩的互動
逛完萬丹的街,小孩進了學校,又玩起了鬼抓人,不過由於多數小孩開始不喜歡阿鈞,因為阿鈞有時候會喜歡去挑釁其他小孩(例如模仿小孩的話語、扮鬼臉等),也在這一場遊戲中表現了出來。除了璇璇跟阿羽外,其他小孩是刻意地在捉弄阿鈞,阿鈞雖然氣餒於遊戲的不公平,卻也沒有表現書任何更多的負面情緒。只是後來選擇退出遊戲,跟另一個新認識的女孩玩在一塊,彼此也玩得很融洽。其他小孩則是拿出牌來,趴跪在遊樂設施中開始玩耍。
只是阿恩在遊戲結束時,對阿鈞積累的負面情緒還沒宣洩完全,所以時常在走路時會刻意地去挑釁阿鈞,有趣的是,比較起一次阿鈞選擇和阿恩作了正面的衝突,這一次阿鈞則是選擇刻意地避開。這讓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,小孩的互動其實一直在作變化,因著每一次次不一樣的互動經驗,便會影響著下一次的互動模式,而這一次阿鈞換了一套模式與阿恩的衝突,對阿鈞來說,也是在思考前幾次的經驗過後,所嘗試的另一種與阿恩的互動模式。




主動性的力量
等待公車回家,等了好久,當時璇璇在哭鬧、而我與其他小孩則是在遊戲中繼續等待,終於得知公車要三小時後才能到來,大夥開始害怕。
為了破壞害怕的力量,博霖和我提議,不然咱們就來走路吧,邊也吆喝著大家將剩餘的錢湊足,買乾糧買熱飲,咱們一夥人來夜遊吧。那畫面很是可愛,大家將一天最後的金錢湊齊,也只六十多塊,但是透過集合大家的力量,小孩們的戰鬥力十足,終於準備上路,阿妘也將我拉到一旁,偷偷對我說,他還是好害怕,但是更多的興奮。

阿廷猶豫了,他想著搭便車的可能性(第二天的經驗鼓勵著阿廷),我也鼓勵著他採取主動,我可以作陪伴。阿廷問了停在路邊的大哥,大哥同意讓我們搭便車,一旁的鄰居阿婆也給我們一大袋蓮霧,就這樣,小孩因著主動性,而得到了協助。我想,這趟旅程,小孩們學會如何與人的互動。



Day4: 大潭
最後一天的旅行, 我們選擇走路去另一組小孩極為推崇的鎮安滷味亭, 沿路上只是一直走著, 也意外地發現了另一個地圖上的圖示,天氣炎熱,隊伍拖得長,吃完後我們回到了大潭,準備啟程搭車回家。
午餐時,我好奇問阿羽,怎麼沒吃泡麵?阿羽跟我說,他近期不想再吃泡麵了,他吃膩了,泡麵暫時對他沒有吸引力了。我很開心聽到阿羽的分享,旅程的三天,他是多麼迷戀泡麵,而在自由的狀態下不斷的嘗試那個他渴望已久的東西,終於也在完全的滿足於享樂和慾望下,那個「禁不住的誘惑」,就這樣徹底地被瓦解了。這一次的自旅,阿羽真是經歷了很多。

啟程回家的路上,大人小孩們在炎熱的大潭街上漫漫地走著,住在大潭的人家們也揮手與我們道別,「歡迎再回來玩啊~」小孩們此起彼落地應著,「好啊,謝謝~拜拜~」

熱辣辣的太陽時而刺痛著我的皮膚,只是看著小孩排成一列往回歸路上走去,心中不免也升起一股不捨之情,這也是旅行的重點,或許小孩看得並不重,但是他們總算還是體驗了,那人與人的相處、與再次分別的情境。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