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304,動腳動手]:新化

新化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地方,不只是因為這裡的東西很好吃,還因為這裡的氣氛。就算是假日,新化老街也還不到擁擠的程度。走在老街上,在日治時期巴洛克式建築的環繞中漫步,真是非常愉快的事。

今天,我們就在這樣的地方集合。坐在楊逵文學館的門口,我們開始今天的行前會議。


我抓出了新化老街上,幾個我特別感興趣的景點,當作今天孩子們可以去探險的地方。每一個景點,都有一段小提示,吸引孩子們前往一探。我把這些小提示做成一捲一捲紙籤,給孩子們抽取。紙籤的內容,在這裡

每個小孩抽一支籤(或者兩人一支),抽到的人,要在會議裡介紹他抽到的籤給大家,以此來討論,是否要去那個地方。



今天的會議,遇到的問題不是沒動機,而是動機過多。小孩們幾乎每個地方都想要去。但是,一整天的時間有限,就得要有所取捨。最後,我們決定去這幾個地方:「地底下的神社」,「搬家的房子」,還有「小孩子神明」。

地底下的神社,位於郊區的虎頭埤,需要坐公車前往。因為這比較花時間,我建議小孩們先去這裡,剩下兩個地方,回來再看也還來得及。於是我們快速前往公車站。

今天整天吃東西的費用,是由我這邊發給小孩,一人80塊錢。我自己也參與這個規則,一整天只花80元的旅費。交通費,還有入場費等等,則是由公費支出。但是今天由於趕車,沒有在一開始跟小孩提到一個重要的規則:沒有花完的錢,是需要繳回的。雖然到了中午的時候,有再跟小孩提及,但有的小孩收到了,有的小孩則沒有接收到。這導致小孩花錢的方式,跟以往的自助旅行變得不太一樣。


我們前往虎頭埤,尋找地底下的神社。到了入口,卻不知該從何找起。

大孩子阿祐很擅長問路,阿瑋也很喜歡問人,但他更喜歡問「事」,喜歡問每一件事情為什麼會這樣。這一整天,他們兩人扮演了蒐集資訊的角色。

入口的售票員,聽到孩子們提到「地底下的神社」,就直覺反應說:「你們要找『地下神宮』嗎?進去左轉就是了呀!」於是我們買票進去,尋找他口中的「地下神宮」。


往前走,路旁都是施工的痕跡。我們進到一間紅色的,看起來像是販賣部的房子,繼續蒐集資訊。孩子們問了販賣部的阿姨,阿姨說,那個地方現在在施工,可能不適合進去。我看了一下狀況,這次如果要進去,確實有危險性。我臨時決定,把這個「探險」,改成一段簡單的引導遊戲。

我帶孩子們到販賣部旁邊的平台,帶孩子認識神社的結構。我先請孩子們想看看,在我們台灣的廟,廟口第一個看見的東西是什麼?有小孩說石獅子,但,如果再往外面退呢?應該會有一個「牌樓」。小孩也說,他們曾經看過這個東西。神社的結構,其實也有點像。最外面會有一個鳥居,進來,沿著參道,會有好幾階的階梯爬高。上一段階梯,有一個平台,是洗手的地方,和社務所(工作人員休息,與商品販售處),再上去一段石階,才是拜殿。


介紹完了一般神社的構造,我請小孩找找看,哪裡找得到這樣子一段一段的階梯呢?結果,竟然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!

販賣部旁的平台,前後各接了一段階梯。再上去,又有一片平台。這裡,很可能就是拜殿的位置。下面的平台應該是,左側是洗手的手水舍,右側,應該就是社務所,也就是現在販賣部的位置!照理說,我們沿著兩段樓梯,一直線往前走,應該就可以找到鳥居!

整個任務變得很明確:尋找鳥居。但我先指點孩子們看一下所謂的「地下神社」。

我們剛剛看到的施工處,進行的其實就是地下神社的整頓工程。我們去問了工地的大哥,可否讓我們進入工地看一下。其實工地的狀況並不是很危險,沒有會墜落的東西,我想孩子們應該有能力保護自己。大哥同意了。進入工地前,我請孩子們盡可能排隊魚貫而入,並且,不能撿拾裡面的東西。

進到工地裡面,一片尚未完工的碎石堆旁,有一個入口。進去,就是日治時期的地下神社。


神社會在地下,是有原因的。請小孩猜想一下,有什麼東西會非得在地底下不可,小孩馬上就想到了答案:防空洞。這座地下神社,正是為防空襲而興建的。進到內部,已經空無一物。但可以看見,上方爬滿樹根,是神社上方土層的植物,貫穿天花板而入。旁邊另有兩棟廢棄的建築物,應該是廢棄的工廠。這裡有一種詭譎的氣氛,有些孩子感到害怕,卻又有趣。


離開地下神社以後,我們在虎頭埤的「水時鐘」(靠著水柱來報時,非常特別)旁稍事休息。然後,依照剛剛的線索,尋找鳥居。


我們繞過建築物,先是走進一條死路。然後索性換邊,找看看有沒有其他出路。我們找到一條看起來非常老舊的橋,通往一到鐵絲網門。看來,再往前就會出到園區之外了。但是,隔著門,遠遠的在巷弄的建築物間,我們看見一個兩層樓多高度的建物。不是鳥居是什麼!

我們高興的推開門,跑出園區外(也沒忘記上鎖),往鳥居跑過去。這是一個巨大的鳥居,依據我們原有的線索,真的就找到了!


這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面,孩子們的動機環環相扣,一直在探索各式各樣的內容。我想,是因為「拆解」的緣故。

其實,這兩個小時裡知識性的內容很少。有稍微講一些神社的構造,以及為什麼要有地下神社。但是,這些知識性的內容,都被拆解成各式各樣可以操作的步驟,可以努力去破解的謎團。譬如,神社的構造,變成了討論的內容,小孩用以判斷每一個建物的位置。地下神社,則變成了一段討論,和一個需要去詢問的冒險任務。

盡可能的避免直接的講述,是我在過程中的原則。如果真的要講述,就得先想清楚,小孩真的有興趣的點在哪裡?如何把講述內容與他們的興趣扣連?(譬如:其實不需要問人,也有辦法找到神社。神社的構造是XXXX。你們有在哪裡看到樓梯嗎……)並且把這些內容轉化為具體的,可以操作的任務。

有時候,不是小孩對一個話題不感興趣,而是小孩沒有那麼容易從平淡的講述裡,發現趣味在哪裡。轉換一下方式,結就有可能解開。


回程的時候,不知道該算衰還是好運,公車沒有出現。表定的時間過了很久,查了網路才發現,根本沒有發車。還好,遇到一位好心的大哥,開著小發財載我們回到新化街上。這段搭小發財的經驗,對很多人來說是第一次,有經驗的小孩,就開始教其他人,要怎麼踩輪胎上車。吹著風,小孩興奮,大人愜意。

回到新化,我們先後去了「里長茶葉蛋」、「老老老老老房子」、「廟口的大象」、「搬家的房子」和「小孩子神明」。另外,還意外的走了一條新化的「學仔巷」(o̍h-á-hāng),尋訪新化有名的秀才王則修當年開設的漢學,就在清水寺旁的巷子裡。只是,當地人也不知道確切的位置。


一路上尋找各種東西,其實都有賴不斷的問路,問事。像是廟口的大象,說真的,非常不容易找到。最有興趣的,是年紀較大的阿祐,但其他人卻不想。幾番協調下,其他小孩給他10分鐘的時間,來尋找廟口的大象,找不到,就要離開前往下一個景點。

阿祐說,好吧,那我要使出我的問路絕招了!

一路上,他不斷的問路,終於遇到一位阿伯,很肯定的說,他所問的廟,就是附近的觀音亭!沿著他說的方向走,果然找到了觀音亭,以及廟口的石象!



然而,廟口為何有石象呢?一般不是都是石獅的嗎?阿瑋對這樣子的問題最有興趣。一整天,他建議了我好多次,「不然我們去問人,好不好?」。這次,他邀了阿祐,還有其他小孩一起前去。一問才知道,這其實是菩薩的坐騎。難怪廟口會是拜石象。

一天說來有點短,一下子旅行就到了終點。孩子們離開最後一個景點,小孩子神明(其實就是三太子),返回楊逵文學館。

旅行能展開的教育,各式各樣,前提是開放的氛圍。剩下的,就交給旅行中的各種偶然,大人需要做的,只是讓偶然發酵,讓想法有機會實踐,讓可能發生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