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4/10]週五通識課:種子博物館

上週,我們決定來去找種子專家,把種子的問題問個清楚。今天,我們來到了這裡,千畦種子博物館。


要找到這個地方,可不太容易。我們在東豐路上全家福集合以後,沿著東豐路走,左轉進入旁邊複雜的小巷弄裡面。左彎右拐,還一度走錯路,最後,才來到這個小巧的博物館。

博物館由館長夫婦兩人自力搭建。裡面蒐集了數百種植物種子。館場裡面的蚊子不少,一進到裡面,我們先噴上館長夫婦自製的天然防蚊液。由於我們迷路,晚了點到,講解已經開始了。館長拿出各式各樣的種子,開始介紹說明。




在帶孩子們過來之前,家蓁已經先撥空參觀過一次。參觀後,我們討論,這個地方有待孩子去的價值,只是,我們有點擔心這種講解方式,不知道孩子們能不能進入。整場導覽,大概就是由導覽者講解,看各式各樣的種子,聽各種種子的由來。這些內容,對孩子們來說,會不會無聊呢?

這些擔心後來證明都是多慮了。今天整趟的導覽,除了有些孩子被蚊子咬,非常癢,心煩氣燥而很難專心,剩下的孩子幾乎都是從頭聽到尾。這是怎麼回事呢?我和家蓁討論了一陣子。

或許是這樣。一方面,從上週開始,孩子們就對來種子博物館有動機了。在進入博物館之前,家蓁也先跟孩子們重提了我們來種子博物館的原因,喚醒孩子們的記憶。另一方面,博物館場地雖然不大,但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空間。有的是小房間,有的是大樹下,有的是半開放的棚子。大概每十幾分鐘,館長就會帶我們轉換到下一個空間,做下一件事。或許是這樣的節奏,讓孩子們覺得「還有新的東西」。因此學習動機一直沒有退燒。


「學習動機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這是我們在通識課裡一直在探尋的問題。每次,孩子都讓我們有新發現。


館長介紹我們看了各種種子,解釋各種種子傳播的方式。有的豆莢在成熟時自行扭轉,讓種子掉落地上,像是相思豆。有的種子能夠漂浮,靠水傳播,像是銀葉板根。有的種子在豆莢破掉以後,會隨風飄揚,像是最近飛得到處都是的火焰木。還有的種子,在成熟後落下,會快速旋轉,像螺旋槳一樣,像是桃花心木。這些種子許多都是我們日常生活就能看到的,但往往都是經過,瞥過,沒有細看察覺。



我們來到一顆蘋婆樹下,館長拿出聽診器,讓我們貼到樹皮上,去細聽維管束的聲音。孩子們聽著,館長一邊在旁邊說,這顆蘋婆是鳥帶來的,從種子,小樹苗逐漸長大,變成大樹。原本他們想要把這棵樹跟社區共享,讓大家都來樹下乘涼。他們在樹下放了椅子,期待有人過來,卻遲遲沒有人過來。台灣人太害羞了。最後,他們把這棵樹圍起來了,但樹越長越大,一點也不受圍牆限制。

維管束的聲音細細微微的,很難訴說。像是生命在流動。

我們又進到其他種子室,有更多奇妙的種子。有些,已經記不清名字了。大大的鴨腱藤,在特大號的豆莢裡面。殼斗科的種子,有個可愛的小帽子。長毛的種子,擅長飛行,孩子們紛紛吹著,不讓種子掉下來。彎曲的桃花心木內殼,正好能做成一支高跟鞋。浦葵的大葉子,正好拿來做扇子。各式各樣的巧思,認真的對待,都在館長的言談,和空間的擺設裡呈現出來。


最後,我們來到一個小房間,喝蒸餾提煉的花精水。淡淡的香氣,讓身體都放鬆下來。導覽行程結束了,家蓁請孩子們準備各自的問題,來請教種子專家。



孩子們把各自的盆栽帶來了,就拿給館長看。館長看著這些我們也不知道名稱的植物,開始指認。有的可以看出是豆科植物,有一棵則是一看就知道是鳳凰木。接著,館長說了一個重點:土不對。

土怎樣不對。館長說,不應該用培養土,培養土根本不是土,不如去外面挖土才好,那才是真正的土。去外面挖土,甚至連種子都不用準備。天然的土,裡面一定有種子。捧一把土每天澆水,自然就有植物萌發。阿明的種子還沒發芽。館長一看就知道,他種的種子是枇杷,他笑著說,枇杷怎麼會不發芽,枇杷最容易發芽了阿。他把種子挖出來,翻個面,果然,芽間已經探頭。

聽完了館長的建議,家蓁跟孩子們討論今天所見所聞。孩子們決定,往後的種子課,要來把土換掉。而且,也要試試看,來用種子做小裝飾。這就是我們往後的主題了。

其實,往後幾個禮拜,我跟家蓁原本有排定的行程,要帶孩子們做。但這種突然萌發的動機,對學習而言更重要。畢竟,通識課真正要做的不是讓小孩什麼都會,而是在探問,什麼時候,小孩會主動去學?什麼時候,自主學習才會發生?


現在,學習已經發生。大人就只要陪伴就夠了。
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