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8/10~8/14] Liām台南

文字:士哲

之所以取「Liām台南」這個名字,是有原因的。

Liām」是台語的羅馬拼音,可以是「思念」的「念」,是「唸歌」的「唸」,是「捻花」的「捻」。思念,是思念台南的過往與如今;捻,是在走路的途徑上捻花惹草;唸歌,是用月琴彈唱傳統的「四句聯仔」(sì-kù-liân-á)。Liām台南就用這些核心的意象,來串連整個活動。

這樣講有些太抽象了,下面,具體點說吧。

Liām台南四天早上的活動,每天都會安排一條路線,讓孩子們徒步旅行。路程大致都不長,大約2~2.5公里左右。這一段路,除了考量安全性以外,最重要的是要有「故事」。有的故事,要靠大人去說。有的故事,可以讓小孩去找。我們希望,隨著我們安排好的教案,孩子們可以獲得不同的視野,來走進台南。關於地點的選擇,前兩天我們選擇「城內」,後兩天則選擇「城外」。所謂城內,指得是台南「府城」的範圍以內。一般,我們會把「府城」(hú-siâⁿ)當成台南的代稱,但嚴格說來,府城的範圍是在舊城牆(已於日治時期拆除)之內。城牆之外就不再是府城,而是「草地」(chháu-tē)。我們不希望台南的孩子,對台南的認識僅僅侷限於「府城」的想像,而遺忘的城外廣大的草地。所以,在編排活動時,我們保留了一半的行程,於城外行走。

這幾天,我們走得四個景點分別是府城的「西門」和「東門」,以及城外的「喜樹仔」(hí-chhiū-á)和「鹿耳門」(lo̍k-jí-mn̂g)。下面,就來仔細談談每天精彩的旅程吧。 

Day1:府城西門

第一天,我們走的路線在府城的大西門附近(已拆除)。基本路線如下:

三老爺宮à赤嵌樓à大天后宮à普濟殿à兌悅門

穿過鴨母寮菜市場,我們來到三老爺宮。雖然就在熱鬧的市場旁邊,但知道這間廟宇的人並不多。在三老爺宮口,我說了一個「chhiah-khàm ê 故事」給孩子們聽。詳細的故事,請看這裡:http://tailamsiok.blogspot.tw/2015/04/liam-chhiah-kham-e.html

我們選擇這個故事當成第一天的開場,是因為,這個故事串連了許多認識台南的線索。譬如,地名。地名往往是認識地方的重要工具,像是故事裡chhiah-khàm,追下去,就可以追到有意思的故事。譬如,內海淤積。這發生於1823年,據說為期十日的超級強颱,是造成台江內海浮陸的最後一根稻草。這重要的歷史事件,對認識台南歷史來說,不可或缺。又譬如,從「台江內海」出發的歷史觀點。台南之所以成為開墾的重地,就是因為內海的港運之便。也因為這樣,才有荷蘭人與鄭氏王朝的拓墾。再者,最重要的地方是,把歷史的視角拉到「荷鄭之前」,一群更早來到台南的原住民,西拉雅人,就已經在此居住生活。瞭解台南,不能忘卻這個部份。台南的地名和語言中殘留許許多多的西拉雅語,譬如故事中提到的「赤嵌」和「虱目魚」。這許許多多的視角,都鋪陳著,帶孩子們認識台南的軌跡。

說完故事,我們走進身後的三老爺宮。廟公是個和藹的阿伯,每次我們帶小孩到訪,他總是熱情招待,這次也不例外。對孩子們來說,到廟裡面,光是搞清楚這裡拜的是什麼神明就要花一番功夫。正好,廟裡突然停電了,我們在黑暗中摸索著神明的名字。有小孩找到「延平郡王」這幾個字。延平郡王?那不就是鄭成功!這間位於「國姓爺登陸頭暝安營之地」的三老爺宮,供奉的就是國姓爺本尊!

有孩子興起個念頭,想要找到廟裡最「老」的神明。這個我也不明瞭,於是,我們去請教廟公。廟公拿出精緻的導覽手冊,指著裡面一尊泥塑的上帝公(玄天上帝),說這尊就是「開基的」。他拿著鑰匙開門,帶著我們進到內殿,看到好幾尊上帝公。他說,這些是後來刻的,泥塑的開基上帝公,就在這幾尊神像後面。

逛完了三老爺宮,正式上路,前往赤崁樓。我喜歡讓孩子們依據一些簡單的線索來找路。譬如,依照古地圖,判斷三老爺宮和紅毛樓(赤崁樓舊名)之間的相對位置,來找到赤崁樓在哪裡。走著走著,我們遇上了法輪功的學員,跟孩子們說明他們在宣傳的議題。這個議題談的是中國共產黨活體摘取法輪功學員的器官,並且販賣。宣傳的學員用的說法有一點難,孩子們卻還是聽著,或許,是被聳動的圖片吸引著。不久,有些孩子們不耐煩了,我們就離開,進到赤崁樓裡面。對這個話題,我的態度是,如果孩子們有主動問起,我再來跟孩子們談。不過,今天孩子們好像也沒有那麼感興趣。

我們去尋找了赤崁樓裡面真是屬於普羅民遮城的遺跡。一共有兩塊,一個是側面的入口,一個是背面陵堡的殘跡。該怎麼找到他們呢?反正,看起來比較不像「廟」的部份,就有嫌疑?我們找到了遺跡,還發現了許多石碑。我們拿起紙筆,拓印石碑上面的文字和圖案。再往前,有一個「蓬萊書院遺址」,我們在遺址前的小空地玩鬼抓人。空間小,特別刺激,所有人衝來衝去,鬼很容易就抓到人,小孩們不斷尖叫。今天隨行的麗玲在鴨母寮菜市買了菜燕(chhài-iàn),我們就在這裡,邊休息邊吃。

在赤崁樓裡停留久了點,前面的路程就稍微比較趕。我們走過武廟跟大天后宮,見到了關帝爺和媽祖婆。現在,進入五條港的範圍了。我們前往普濟殿,這裡是「新港墘」(sin-káng-kîⁿ,或稱「屎溝墘」,sái-kau-kîⁿ)的範圍,一路上,我請孩子們注意,如果有巷子,或者水溝,彎曲得很不自然的樣子,說不定,就是以前的港道。果然,我們就在巷子裡找到會「分岔」的水溝,看起來,真的很像一條河。是不是真的就是新港墘,倒沒那麼重要了。

我們走到西門外城僅剩的城門,兌悅門,登上去往下看,一旁是榕樹,還有古樸的小巷,恬靜優雅。這理有一間小廟,供奉可愛的石獅公。走到了以後,正好還有一點時間,我們就在城門附近的巷子裡玩起了躲貓貓。躲在深深的小巷裡,還真是很不容易找到。

Day2:府城東門

第二天,我們去到東門的範圍。這天的主題會和前一天很不同。今天,沒有一個主題故事,而是由家蓁準備一些線索,來讓小孩們循著線索,尋找故事。

我們走過北門路上的衛民街地下道。在知事官邸整理的過程中,這個地下道也加上了彩繪。彩繪的內容設想了從前西拉雅人居住於此,鹿群群聚的畫面,以及知事官邸位於「鳳凰穴」的傳說。從某些角度看起來,這些彩繪有立體的效果。走在這裡不覺得陰暗可怕,而是輕鬆閒適。

家蓁帶著孩子們探索知事官邸,我們像是間諜一樣,躲躲藏藏的繞了一圈,猜測著這個地方到底是什麼。其實,知事就是日本時代治理台南州的長官,說起來,也就相當於市長。今天孩子們在旅途中要去尋訪的,有四個角色:兩個「紅髮青年」,一個活了好幾百年的「春婆婆」,和「巽方的小獵犬」。這些角色,到底是什麼呢?藏著什麼祕密呢?

除了人物卡,孩子們還拿到一份地圖,還有一張天使卡。地圖上的景點,哪裡找得到這些人物呢?紅髮青年看起來有一點像醫生,會不會是在新樓醫院?天使卡上有胖天使跟瘦天使,如果有搞不懂的事情,真的怎麼想都想不通了,就召喚他們出來問吧!

帶著這些線索,我們出發,踏上府城東門的尋訪故事之旅。第一站,去到新樓醫院。

哪邊可以找到相關訊息呢?不如就問人吧!家蓁帶著孩子們衝往守衛室詢問,但是守衛不知道。還能往哪裡找呢?我們再往前看看。新樓醫院急診室門口的牆面上,有許多介紹,會不會有什麼呢?發現了,發現一個大鬍子!跟人物卡上的大鬍子,好像有一點點像?這個大鬍子是誰呢?牆上寫著「馬雅各」。現在,我們多了「名字」這個線索。

我們到醫院正門口詢問,門口的阿伯跟我們說了一間「馬雅各健檢中心」。去到了健檢中心,裡面也沒什麼介紹。裡頭的阿姨很熱心,介紹我們到醫院的地下室,那裡有一些資料。我們依著指示找到地下室,又遇見另一位醫師,知道我們想瞭解馬雅各的故事,就聯絡公關部門,要他們派人來講解。不久,一位小姐過來了,卻是告知我們,沒有事先申請無法參觀導覽。我們又追問了,那有沒有什麼是我們現在有辦法看的?小姐終於跟我們說,門口,有一尊馬雅各雕像。

要追到這個故事,可真不容易。

我們終於在醫院門口找到了馬雅各的雕像,跟我們的人物卡,好像有那麼一點像。在前面幾次的詢問和看見的資料裡,我們已經知道,馬雅各是創立新樓醫院的醫生,是將西方醫療引進台灣的人。他的雕像捧著一本書,上面一頁寫著「上帝是愛」,另一頁寫著「siōng-tè sī thiàⁿ」。「siōng-tè sī thiàⁿ」是羅馬拼音,就是「上帝是愛」的台語。在新樓醫院,還有我們等等要去的台南神學院,處處都可以看見台語羅馬字。

我們下一站去到台南神學院。在這裡,我們找到了另外一個紅髮青年:巴克禮(Pa-khek-lé)。台南神學院,可以說是台灣最早的大學,創立者就是巴克禮。我們在神學院找到了他的雕像,還有一份「獻身文」。孩子們詢問獻身文的意思,我們從「簽名」開始談起。簽名,有一種「保證」,「承諾」的意思。這份獻身文,後面有數十份巴克禮牧師的簽名。在寫完這份獻身文之後,巴克禮牧師每年都重新簽名宣誓一次,宣誓他奉獻於耶穌基督的決心。我們解釋說明板上的內容給孩子們聽,並且略說了台南城被日軍包圍,巴克禮牧師代表台南出城談判,對日軍投降,免除了一場災厄。如果日軍直攻台南,肯定是大批死傷。

神學院的林蔭很美,同行的幸茹帶我們在樹下玩起了吹葉子的遊戲。捲葉子笛,吹出嗶嗶聲。孩子們摘著葉子,紛紛吹著,時間過得很慢。

往前走,我們遇見東門城,她就是好幾百歲的春婆婆啦。我們跟孩子們一起過了馬路,進入城門,孩子們當軍隊攻了進去,我跟家蓁當要進城的人。我是商人,帶了貨品,本來孩子們要把我抓起來,搶走我的貨品。但是啊,一旁明明就有一塊石碑寫著不能勒索商人,怎麼可以違反呢?倒是家蓁沒有商品,就直接被抓去關了。

在這裡,家蓁教會孩子們用八卦看方位。我們等等要去的「巽方」砲台,其實就是在冬們城的「巽」(東南)方。我們靠著八卦,開始前進。在巷子裡鑽了一會兒,我們就抵達今天的終點,巽方砲台。

在砲台裡面,我唸了今天的歌給孩子們聽。歌詞如下:

府城東門迎春風
砲台鎮守在巽方
日人領兵欲來摃
佳哉牧師鬥走傱

為主獻身下大願
教冊救世顧人權
起造學校醫生館
上帝福音對遮傳

唸歌的影片,請看這裡:https://goo.gl/photos/UMvyPbBjqGbPe4979

Day3:喜樹仔(hí-chhiū-á

第三天,我們走出城外,來到南區的「喜樹仔」。雖然喜樹就算以舊台南市的地理劃分,也算是台南市的一部分,但這裡的發展脈絡和社區型態,就跟台南府城很不一樣。

喜樹位於古台江內海外圍的沙汕。這一排沙汕,從安平(大員)起,一共有七座,第一座稱為頭鯤鯓,之後依序為二七鯤鯓。著名的億載金城,就因為位於二鯤鯓上面,而稱為「二鯤鯓砲台」。喜樹位於第六座沙汕,因此稱為「六鯤鯓」。由於台江內海浮陸,現在已經與台灣本島接合,但還是約略能看出島嶼的地貌,尤其在喜北,喜樹老街一帶的老聚落。每間房子都貼得相當緊密,巷道蜿蜒崎嶇。這樣的建築方式,能抵擋海風。喜樹老街的位置,是島嶼的最高點,沒有水患之虞,因此成為聚落的核心。

我們在喜樹大廟萬皇宮集合。不久,就下起大雨。我們進到廟裡,找個空地,席地坐下。

我們昨天約好,今天可以帶樂器來一起旅行,好多孩子都帶來各自的家私。我們現場有兩把烏克莉莉,一把小提琴,一把二胡,和我的月琴。我們坐在廟裡演奏,阿禎跟阿寬,拿起了二胡跟小提琴,合奏了幾首曲子。他們平常就常這樣子合奏。二胡和小提琴,東西方的弦樂,搭配起來很有風味。

我花了一點時間跟孩子們說今天要做的事情。今天,一樣沒有故事,要由孩子們來自行尋找。我先簡單介紹了喜樹的簡史(大概就像前面講的那樣XD),然後,拿出十四張喜樹庄內的照片。每張照片,都附上一小段簡短的說明提示。這些照片,就是今天的線索。孩子們可以從裡面選擇自己喜歡的,當作今天要去尋找的關卡。

孩子們指出各自喜歡的照片,由我來說明,他們再進行選擇。後來,我們決定去找這幾樣東西:

1)你看過這種花嗎?它的花瓣可以吃,樹皮可以做繩子,花蕊還可以做口紅。
喜樹是這種樹的故鄉。它叫作什麼名字呢?找個人問看看,我們去找它。

2)你有吃過這東西嗎?到目前為止,吃過的人都說好吃!我們去找來吃吃看吧。順便問問它的名字,還有背後的故事。

3)喜樹有很多貓咪,真的很多很多。看你的運氣夠不夠好,找不找得到這隻小白貓!

走出大廟,我們第一站要去找黃花。但是,哪邊可以找得到黃花呢?廟口就是熱鬧的菜市場,不如到裡面去問問吧。

我們先問了一個阿桑,他說沒看過這種東西。孩子們換別的攤子試試看,一位魚販大哥熱情的招手,問孩子們從哪裡來的(對這問題,我一概答以「市內」來的)。阿蓁拿著相片,去問大哥有沒有看過這種花。大哥看了看,很認真的跟孩子們說(看起來像要上課一樣),這種花呢,就叫做「大扑」(tōa-phah)。隔壁攤子的阿桑看了照片,就說不對,這不叫大扑,是叫做「扑樹仔」(phah-chhiū-á)才對。兩個人討論了一下,後來決定,應該是叫做「扑樹仔」吧!阿桑指示我們,出廟口後右轉,看左邊,會看見一塊空地有很多的樹。那邊,應該就可以找到扑樹仔。我們就過去看看。

照著阿嬤說得走去,看到一塊活動中心旁的綠地。那裡,果然就有扑樹仔。今天的運氣不錯,雖然早上下過雨,樹上依然還有許多黃花。我們摘了幾朵黃花,把花瓣洗乾淨,然後來試吃看看。 

之前聽喜樹在地人說過,他們小時候,會把扑樹仔花裹粉,炸來吃。花瓣基部紫色的部份,吃起來甜甜的,上面黃色的部份則比較澀,有一股菜味。扑樹仔花的花蕊也是紫色的,塗在手上,看起來很像瘀青。Momo想到一個好玩的遊戲,用扑樹仔花蕊和花瓣,在白紙上面塗鴉,就變成了天然的顏料。我們在地上畫畫,每個人都畫出不同的形狀,風景。

阿禎發現,一旁的水溝,有出現在照片裡面。這條水溝,其實是鹽田的引水道。我跟孩子們介紹了這塊鹽田。其實,整個活動中心的範圍,原本都是鹽田。一旁的馬路,是從海而來的引水道。經過這條水溝後,進入鹽區仔(iâm-khu-á)。鹽區仔就是曬鹽的位置。以前,喜樹甚至有一條運鹽鐵道,通往府城。

玩了好一會兒,我們才走進喜樹庄內。喜樹庄內可能是我去過最接近迷宮的社區,外地人只要一走岔,馬上就會在複雜的小巷子裡迷失方向。進去之前,我們還跟小孩耳提面命的交代了一番,還要每個人留下大人的手機。進到裡面,我們開始尋找相片裡的貓。找了半天沒找到,確有意外的風景。

在巷子裡,突然聽見音樂聲。循聲而去,發現有三個人在家門口,談著琵琶,唱著工尺譜。

我們跟孩子們在一旁看,有孩子們開始詢問,那是什麼。我請孩子們等他們彈奏完,再問他們。這次可真是看見難得的東西了,相片裡的樂器是南管琵琶。一會兒詢問後才知道,相片裡的李先生,是教授琵琶的老師。他跟孩子們解釋,他們在唱的是「工尺譜」(kang-chhe-phó͘),也就是樂譜。其實,工尺譜就跟我們唱的do re mi fa 是類似的東西(但工尺譜不是十二平均律),但聽起來,就別有一番韻味。我們跟李先生小聊了一下,孩子們有點不耐煩了,我們就先離開。離開後,我才跟小孩說明,我們大人這麼興奮的原因:這種樂器,全台灣會的人,肯定比小提琴跟二胡少太多太多了。但是,這卻是真正屬於台灣本土的樂器。

我們往最後一站,餅店前近。李先生替我們指明方向。走沒多久,我們就到了喜樹唯一的餅店。這裡的麵粉酥(mī-hún-so͘)遠近馳名,台南市裡,有許多店家的麵粉酥,都是來這裡批的。吃過麵粉酥,老闆很熱情的跟大人們聊天,但全程使用台語,孩子們幾乎沒有辦法聽懂。現在的孩子,要在外面旅行,尋找故事,語言是個大問題了。

老闆分享了各種海邊玩水的故事,和要注意的事情。回到大廟之後,我一一講給孩子們聽。其實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事,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。老闆本人說起來又更有味道。可惜,小孩們沒辦法聽。

我們最後來了一段大合奏,唸今天的歌。好多種樂器一起發聲。今天的喜樹,變得好熱鬧。進來廟裡拜拜的人們,看了都是笑咪咪的。還有阿桑跟我們說,以後,要常來。

Day4:鹿耳門

最後一天的Liām台南,我們來到鹿耳門聖母廟。這裡,我們要跟孩子們說鄭成功入台的故事。

家蓁準備了幾個關鍵字給孩子們:「北線」,「潮漲三篙」,「鹿耳門」,「鄭王」。這幾組關鍵字,結合起來是什麼意思呢?孩子們帶著這些關鍵字,到廟裡去尋找,這些字會出現在哪裡,然後設法拼湊出故事。

廟裡哪裡會有字呢?牆壁上的告示,是字。匾額,有字。對聯,有字。地圖,有字。石雕,有字。孩子們在廟裡找字,拼湊著故事。分享的時候,有孩子說,這個故事說的是鄭成功進來台灣,是從鹿耳門進來。但是那「北線」呢?北線是什麼意思?又有小孩說,鹿耳門是不是北線的一部分,是北線的鹿耳門?這些疑難的謎底,就在家蓁的故事裡。詳細的故事,請看這裡:http://tailamsiok.blogspot.tw/2015/06/blog-post_24.html

今天我們要行走的地方,就是鄭成功船隊入台江內海的水道。即便現在內海已經淤積,但這條水道還是在媽祖廟後面,稱為「鹿耳門溪」。我們走到鹿耳門溪岸邊,往溪邊,出海口前進。那裡,就是內海與外海的交接處。

在岸邊,我們發現一個水門,上面寫著「偷竊水門,判處死刑」。法律系畢業的家蓁看見這張告示,覺得很奇怪,立刻搜尋法條,確認是否真有其事。查詢結果,偷竊水門根本不會判這麼重的刑。有小孩就問,那為什麼看板上這麼寫?能想到的理由,大概就只有為了嚇阻吧。這是一塊為了嚇阻,而說謊的看板。大人的世界,滿滿都是這些東西。

這一路往前走幾乎沒有什麼遮蔭。還好,今天早上下過雨,太陽不大,一路走來還算輕鬆。2.6公里的路沒有多久就走完了,中途,我們還切往一旁的岔路,本來要走去鷺鷥林,可惜後來因為當地人說現在沒有鳥,就作罷了。但也因為這段岔路,遇見一位好心的阿公,給了我們他自己種的釋迦。他說,這些釋迦被颱風打了下來,我們經過正好,趕快把這些吃一吃。

走到了鹿耳門海邊。有些孩子步下堤岸,在消波塊之間撿貝殼,跑上跑下。突然發現,撿到的貝殼竟然會動,裡面住了寄居蟹!我們把牠靜置,等待牠探出頭來。不一會兒,牠真的把手腳伸展開,急著逃跑!

其他還有些孩子,到沙灘去,撿海邊漂流的材料,蓋起了房子。沙灘上的房子,鹿耳門的風景。搭在一起,非常美麗。

四天的行程,就在這裡劃上終點。我們走過了鄭成功的兩個登陸點,以及傳教士的事蹟,和鯤鯓的老村落。孩子們聽了故事,也尋找了故事,往後,或許還或繼續走下去。一個地點一個地點,一則故事一則故事,繼續動身,動腦,動口,繼續把台南的故事,liām落去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