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0/5] 週一通識課:生活科學(1)

文字 / 士哲

教案寫出來,都是一種,小孩參與課程的方式,卻總是有許多種。


這學期週一通識課的第一堂課,我安排了「科學」的單元,來給孩子們試試。一方面是因為這個教案已經做過很多次了,駕輕就熟。另一方面是因為,這教案有動手,有動腦,有討論,有繪圖。各種不同樣貌的孩子們,可以各從自己喜歡的方向,來參加活動。


這堂課,就從這台可愛的小飛機開始。這台小飛機,可以怎麼玩呢?首先,孩子們就發現,在桌面上多滑幾下,飛機就可以「加速」。那麼,能不能加快到非起來呢?小飛機衝啊衝,衝出了桌面,摔了下去。可憐的小飛機成了死飛機,看來是不行。我們又玩起了飛機傳接球,一個傳一個。簡單一個幾十塊錢的玩具,就可以發展好多玩法。


但我們今天可不只要玩,是要研究的。在這小飛機的肚子裡面,裝著什麼呢?



有小孩說,有齒輪。齒輪是什麼東西?這堂課的重點是「研究」,研究的第一步就要先「拒絕標準答案」。開始質疑答案,才能開始思考。開始思考,才有機會開始研究。主張齒輪的孩子來到白板,畫下他們心目中的齒輪。一畫才發現,大家想的齒輪竟然都長得不一樣!那到底裡面有的是哪一種齒輪?又為什麼會猜裡面有齒輪呢?

裡面有什麼呢?先猜猜看,然後就要拆拆看。

但我又希望孩子不只是拆,而必須順便研究。可以怎麼研究呢?我給孩子們兩個方向,一個是「科學家」的方向,一個是「黑手」的方向。

科學家未必搞得懂每樣東西怎麼組裝怎麼修理,但他要去搞懂事情是「為什麼」,要去發現不知道的事,和提出問題。黑手未必要像科學家一樣費那麼多心思去問為什麼,但他要搞得清楚怎麼組裝跟拆解,怎麼去安裝每個零件。選擇科學家的孩子,要寫一張「問題發現表」,紀錄拆解過程中的問題與發現。選擇黑手的孩子,則要畫一張「拆解圖」,畫下發現的每個零件。這次,每個孩子都兩個都要。

開始了拆解,每個孩子的樣子,都有所不同。



有的孩子專注於研究跟發現。像是阿宇,阿安,和阿勳就是這樣。從還沒開始拆,他們就提出各式各樣的理論。阿宇說,飛機肚子裡應該有彈簧,所以,小飛機跑動的時候,翅膀才會一直振動。但是阿勳不這麼認為,他發現小飛機只有輪胎在動的時候,翅膀才會動,所以翅膀應該是跟輪胎相連才對。一邊拆,更多發現和探索相繼出爐。阿勳發現一個特別的零件,在輪軸上面。那是一個粉紅色的小圈圈,在飛機跑動的時候,他會打到翅膀,讓翅膀振動。阿安則發現飛機裡頭有一個大鐵餅,輪胎轉哪個方向,它就轉哪一個方向。阿宇則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做各式各樣的實驗,驗證自己的想法,或者推翻。

這幾個孩子們,像個科學家一樣,認真探索研究,但參與課堂的方式,還有許多。



阿荃在一開始拆解時遇上了麻煩:怎麼螺絲都轉不開。其實對很多小孩來說,工具的使用就是個問題。螺絲轉不開有好多種可能。我趁機跟孩子們介紹了,螺絲的十字可能會被轉成「菱形」,這時候,不管怎樣都不可能轉動螺絲了。這是使用螺絲起子的基本常識之一,從此,孩子們變得特別注意這件事。還好,阿荃遇到的問題不在這裡,而是螺絲卡在裡面,不願意出來,雖然阿荃花了一些時間跟它溝通(「小螺絲你出來嘛~」),但它還是害羞。最後才發現,其實直接就可以把飛機拆開,小螺絲早就鬆動了。

這就是阿荃這次學到重要的事,這件事,很珍貴。




阿芩對想事情跟研究沒有那麼擅長,他比較喜歡畫圖。從課程一開始,他就畫了許許多多的圖畫。畫我,畫自己喜歡的東西。那麼,這堂課他就來畫圖吧!一邊拆解,他一邊在紙上畫下了他看到的零件。靠著他喜歡的畫畫,他參與到這次的課堂裡面來。

我心目中好的課堂,不是一種教案,去達成一種教學目標。而是每個孩子都在課堂裡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,去獲取自己找到的寶藏。

往後,他們還會找到更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