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台南文史研究社] 五條港:南勢港,佛頭港

文:士哲

11/22(六),台南塾的台南文史研究社第一次踏查活動。參加的人有我,李宗霖,阿雄,Tony。原本青真,亞昕,還有秉謙也要來,但他們中途就因為無聊先走了。這趟旅程,小孩要耐得住不容易。畢竟旁邊大人們用台語聊天,他們也聽不是很懂。而且聊得太多了,也來不及翻譯。

我們先去吃江川,吃飽了,熟門熟路的李宗霖帶我們上到永樂市場的二樓。我之前一直以為這區的市場都是連起來的,但其實永樂市場跟水仙宮市場的建體還是分開的。永樂市場一帶日治時期為防空用地,稱「永樂町」。這時候還沒有水泥建體,而是以木造的梁柱與棚架支撐。從水仙宮側邊通往集福宮的小路,古稱「杉行街」,從清代就靠著水利之變,來交易福杉。國民黨佔領台灣後,這裡被稱為「賊仔市」。後來發生了大火(1962年),重建為三層樓的建體(頂樓也算進去),原本二樓也有攤商,非常熱鬧。但這次我們上去,則看到完全不同的風景。



從前住在新竹時,我曾去過新竹東門市場的樓上。那裡原本出租給攤商的格子,也像這樣變成住家。但兩者的格局很不同。東門市場上面讓人感覺比較昏暗,有點老舊。永樂市場的樓上雖然是舊,但洗石子地板非常光滑,到發亮的程度。而且格局非常寬敞,樓高很高,每個格子的門面也算大。在我看過的市場住家中,這裡真的算得上一級品,保留了舊市場的風味,而且非常整潔。我們往前走,先遇到了樓下賣鍋燒麵的,在這裡炸面裡頭的炸料,炸魚炸蝦之類的,看起來超好吃。又遇到一個正在打掃的阿伯,說了永樂市場的舊事,從杉行街,說到永樂町,賊仔市,火災到現在。他說之前這裡樓上也是很熱鬧的,是現在蕭條下來,才都租給住家。為什麼會蕭條呢?阿伯的答案很好玩,他說其實台南很多老商業區的沒落都跟色情產業被查禁有關係,色情產業可以帶動人潮。不過他說這區從前也沒在做,要往中國城那一帶去(應是指康樂街民族路一帶)。

我們上到樓頂,附近的景色一覽無遺。


頂樓可以看到許多使用的痕跡,自搭的網室,小花園,菜園,甚至…..旁邊的南沙宮跑來這裡打棒球啊…..看起來是地主隊呢。



從這裡可以很清楚看見水仙宮的建體,被包在市場的鐵皮中間,宗教的空間整個和商業空間,以及住民的生活空間混合在一起。這樣的廟,在拜的到底是什麼人?說起來,水仙宮前攤商雲集的歷史,應該可以追溯到18世紀。水仙宮建於清朝治台初期的17世紀末,從五條港一帶商賈不斷翻修的紀錄,可以看出在18世紀上半葉水仙宮就處於商業要津的位置。到18世紀下半葉三郊成立,水仙宮北側(面對廟門左手邊)的店舖,則改為「三益堂」,成為三郊的辦公處。水仙宮與附近的商業發展,一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我們到廟裡去訪問廟公,把這點問得更清楚。

在文獻記載中,從十八世紀,水仙宮就開始以店租為香火來源。到現在,維持水仙宮運作的主要收入,也是來自店租。從水仙宮看出去,第一排抽風扇之後,都屬於水仙宮可以收租的範圍。廟公說,現在的廟宇,每一間都得要找到自己營利的方法,否則根本做不下去。每一間廟宇都要找到適合的方式,像土城仔的媽祖廟,腹地很大,適合觀光,水仙宮就沒有這樣發展的條件。水仙宮找到的發展方式,就是三百年來持續採用的,與商業結合的模式。但很有趣的是,這些攤商並不都是水仙宮的信眾。我原先猜測,水仙宮可能會變成類似市場神明的角色,專由攤傷奉祀。畢竟,卡在市場裡頭,外人怎麼會特別進去拜。但廟公說,現在這裡的攤商許多都不是在地人,是從郊外來的。雖然多少會捐點香油錢,但還是對自己家鄉的神祇比較熱衷。據廟公說,水仙宮大宗的香客反而是外地人,但是為什麼跑來拜呢?廟公往往用靈通感應之類的說法來解釋。但這樣還是沒法搞清楚,水仙宮現在的信仰圈到底是什麼性質。之後還可再追。



廟公拿出立人國小的畢業紀念冊,原來立人國小的前身,就是三益堂裡的漢學仔。漢學仔後來成為日治時期的第二公學校,又因為過於狹窄,而遷到現在立人國小的現址。一直到現在,每五年,立人國小還會在校慶的時候,回到水仙宮來祭拜。甚至運動會的聖火,也是到水仙宮裡面點的。一間學校,和一間市場裡的古廟,藏著這樣的典故。

大家都說水仙宮祭祀的是「水仙尊王」,但這水仙尊王其實是個總稱,其下包含五尊神明:屈原大夫,西楚尊王,白盟尊王,大夏聖帝,伍盟尊王。這五尊神明,都各自有與「水」相關的歷史 / 神話故事,因此能作為水神。屈原的傳說大家都知道了,西楚尊王即為自刎烏江的項羽。白盟尊王名為「àu王」(音接近ㄠˋ王),據說為第一個製造出船隻的人,造舟技術如神,可以「陸上行舟」。大夏聖帝是治水的大禹,為居中的主神。伍盟尊王則是伍子胥,這則故事我們和廟公都不清楚,查了一下,或許跟他遇到漁夫的故事有關,不太確定。在水仙尊王,或其他以水神為祭祀對象的系統裡,這種以歷史 / 神話傳說來構成信仰體系的方式,是一種常態。笨港的水仙宮,和鹽行的禹帝廟,也都是採用類似的方式,建構出「一帝二王二大夫」,或者其他組合。



由於大禹是帝王之尊,廟宇的建設也採取宮殿的規格,廟門上沒有門神,而是108個鐘乳造型。祀典武廟也是採取相同的設計。

在廟裡和廟公聊了許久,我們才離開,開始尋訪五條港的水路。今天的目標,是走完南勢港的港道,如果還有時間,則繼續走佛頭港。

其實要找港道不會很困難,只要對古地圖和水流的方位有大致的瞭解,然後沿著水溝蓋找,方向就十拿九穩了。水路不會憑空消失(除非更嚴重的淤積),只是被掩蓋在現代都市的表皮之下。五條港是如此,德慶溪和福安坑溪也是如此,總是可以找到蛛絲馬跡。我們從神農街旁邊的巷子走進去,途中,有些房子的建築形式,看起來跟從前的船運相關。這個陽台的設計,只要把木板拿開,就可以運送貨物。

沿著水溝走,會接到海安宮前。走到這裡就知道沒錯了,海安宮的媽祖被稱為鎮港媽祖,鎮港說的就是南勢港。繼續往前走,會接到金華路,到協進國小。從這邊水溝的方向研判,南勢港應該是從協進國小和一旁大樓之街的夾縫流過。知道了這點,我們不禁為大樓的地下室感到憂心。



繞過大樓,到協進國小的側門。五條港道應該是在協進國小後方(西側)匯流,進入舊運河的河道。往南邊望去,則是現在的運河,路口處正是從前的運河海關。在國小側門旁的巷口,有詳細的五條港位置圖,以及運河的演變史,介紹了新舊運河,以及竹筏港運河。這都是以後可以好好探訪的路徑。



我們沿著地圖旁的巷子走,這巷子下方應該就是港道,南勢港應該在某處匯流進來,但都被蓋住了,水泥化了,不太清楚。裡頭的巷子並不複雜,往前直走右轉,就可以接到民權路。民權路本身也是五條港之一新港墘(屎溝墘)的港道,佛頭港則是夾在南勢港和新港墘之間穿越協進國小。在巷子裡頭,我們也問到了「從前附近有大水溝」的消息。一位阿婆說,從前他的住家以南都是漁塭,以北則有大水溝。他說的大水溝應該就是五條港之一,只是不確定是哪一條。我們切到民權路,回頭探訪佛頭港的路徑。我們在協進國小圍牆邊發現一處民宅與圍牆之間的夾縫,或許有可能是佛頭港的港道。佛頭港過協進國小以後的港道,不太清楚。但過了金華路以後,則可以藥王廟和景福祠為地標,沿著水溝走就對了。

順著水溝走,我們被帶往民族路,但照理說不應該直接街出去民族路才對。這時候我們發現一條水溝的支流,沿著一棟民宅,和一間典雅的民宿中間穿過。宗霖說這是在建築界有名,且有得獎的民宿。我們在外頭張望,老闆娘就熱情的來帶我們進去參觀。


這間「陳桑」(chìn-sàng)民宿是屋主的老家改建的。進們以後,一條窄步道穿過庭院,來到民宿的建體。在一樓的部份,保留了許多老房子原有的結構,也做出很多不同的設計,像磚牆用特殊的漆製造出不同於一般磚牆的質感,而遮雨棚下方,排水的通道沒有使用水管,而是使用日本風格的裝置(我忘記裝置的名字)。老闆娘還特地從上面撒水給我們看,真的是美觀多了。



一樓的部份把前後間打通,感覺很寬敞,大廳裡面還留著從前的吃飯桌和椅條。桌旁有一個櫃子,裡面放滿了各種古董收藏。這些收藏不是別的地方收來的,而就是屋主爸爸留下來的。其中還有協進國小幼稚園初代的竹編書包,還有日治時期助產士的許可證明!整間房子裡到處都是寶,各個房間裡也都還留著家中傳下來的老家具,櫃子,桌椅。二樓的感覺比較現代,但跟一樓搭配起來又不顯突兀,有設計感。到天暗了,老闆娘還開燈讓我們看看效果。真的是很美,又親切的地方。




我們問起旁邊的水溝。老闆娘說,隔壁的住家在上面蓋棚子遮起來了,要不然應該是條明渠。這條水溝,從以前就一直存在。從方向和時間上來看,這條就是五條港港道的佛頭港,不會有錯。

到這裡,天已經暗了,我們的旅程在這裡結束。


今天走完了一條半的港道。下次我們預計繼續探佛頭港,走上游的三個港汊。如果有時間,就續探新港墘。有興趣的朋友,歡迎跟我們一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