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1/23] 動腳動手:後壁

這次的動腳動手,冠彰準備了7個故事,用這些故事來讓小孩認識後壁。詳細的故事,請看這裡

這兩次的動腳動手,我們都採用「地圖+幾個短故事」的方式,來讓小孩認識地方。仔細想想,其實這種方式,有點像一些介紹景點的DM。只是,我們給的DM有一些特殊的功能。首先,它的內容是專為小孩設計的,已經把大人的用語轉化掉了。其次,我們常常在故事裡留下伏筆,讓小孩到了現場,再把自己心中的問號,一個一個解開。




冠彰先在後壁火車站前面跟孩子們說了這些故事。然後我們徒步往墨林,菁寮前進。路途其實不遠,大概兩公里多,今天天氣也不會太熱,挺適合步行。一路上,筆直的道路兩旁,飄落一地黑板樹的花。有小孩趴到地上,用手蒐集。有的把頭壓低,盯著停在花朵上,貪吃的蜜蜂。我到收割完的田裡,拔起一塊割剩的稻梗,當成炸彈跟小孩玩起來。在鄉間的小路,總有玩不玩的遊戲。

不久,我們到了菁寮天主堂。由於開放時間有限,就快要關門了(禮拜天裡面要做禮拜),我們趕緊先進去看看。我們進到禮拜堂,又到旁邊的小房間裡面,發現一個平面圖。有的孩子就開始用平面圖,對照整個天主堂的建築,開始比對。有人發現,一個尖頂上有公雞,另外還有一個有皇冠。我們沒有看多久,禮拜時間就到了,天主堂的人員,友善的把我們請了出去。



我們到對面的菁寮國小做行前的討論。孩子們分成兩組,一組跟我和惠禎,另外一組則跟昱伶和冠彰。我們這組的孩子,有阿甄,阿凱,阿軻,阿婕,阿沐,阿恩,和阿愉。每個孩子有一張地圖,每組還可以拿到一份故事,地圖和故事,就是今天旅行的依據。我們討論接下來要去什麼地方,孩子們決定,要去看鐘錶行(很多時間的地方),和荷蘭井。我們出發了,但實際上,我們幾乎沒有按照規劃的行程來走,反而是再一路上,突然發現的各種景點和故事,構成了今天的旅行。


孩子們在校門口判定方向,準備來前往鐘錶行。有的孩子說該往右,有的孩子說該往左。我有點不忍心他們完全搞錯方向,就建議他們看看地標。有小孩就發現,天主堂是在左邊,這麼說來,應該往反方向走,右邊才對。拿地圖的小孩這才恍然大悟,應該要把地圖翻轉180度,才是對的,於是就大喊「地圖錯了」!這地圖可真奇怪,正著看是錯的,反著看就是對的。這樣到底是對還是錯呢。



往右轉沒多久,我們發現了地圖上的鉛桶店。孩子們進到店裡,原本期待能看見阿嬤現場製作鉛桶,可惜阿嬤現在正好沒有在施工。孩子們翻看了鉛桶,我跟阿嬤閒聊幾句。我們還沒討論,要跟阿嬤問什麼問題,突然來了一大隊社區導覽的人馬,由導覽員帶著,整批進到店裡來。導覽員自顧自的拿著小蜜蜂大聲講解,拿起鉛桶,讓遊客們欣賞這些傳統手藝。我感覺整個現場不太舒服,就詢問孩子,要不要離開,孩子們一致同意離開。跟阿嬤道別,我們往前走,發現好多晒麵的竹籃子。



看起來是鹽水意麵。我們在一旁新奇的看著麵條,老闆從裡面走出來,熱情的帶我們進去看製麵機器。這間小小的製麵廠自產自銷,產量不大,一天大概能做四十多個竹籃子的麵。供應幾家麵攤以外,剩下就是自銷。老闆從機器的頭開始介紹,麵團先放進去,攪拌成形,拉長,壓扁,切成條狀,放到竹籃子裡,再拿去曬乾,就變成我們吃到的麵。老闆說,天氣好的時候,晒一天就搞定了,天氣陰一點,就要晒三天。要是下雨的時候呢?老闆說,那就只能休息啦。這真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阿。

有小孩說,看了這些麵條,越看越餓,真想吃看看。老闆就說,其實在附近就有一攤賣麵的,是用他們家的麵。我們決定去吃看看,老闆指了一個方向,我們順著前進。


到了一個熱鬧的十字路口右轉,我們繼續往前走,又問了人,問到了詳細的位置。不久就找到一間麵攤,都還沒12:00,生意就超好,裡裡外外都是人。看來我們找到了在地人吃的麵攤!



小孩們偏好陽春麵,有的吃肉燥飯,我吃鹽水意麵。小孩點的小碗湯麵超級大碗!根本就是碗公!而且一碗只要三十塊。我三十五塊的麻醬意麵也不小,慢慢的麻醬。小孩們吃得很開心。原本以為大碗湯麵應該吃不完,結果,吸哩呼嚕的吃,沒多久也吃完了。阿甄原本說他飽了,結果一打嗝,又餓了。又吃飽了,打嗝,又餓了。就這樣吃完了一大碗麵,還說不算很飽呢。

吃完了麵,我們繼續上路。到目前為止,計畫要去的鐘錶行跟荷蘭井一個都還沒去到。但已經很有意思。


我們想辦法轉彎,回到鐘錶行那條路上。路上發現一棟老房子,前面插著一塊牌子,寫著「碾米廠」。有小孩就說,真想進去看看。往前走,發現一個阿姨在旁邊納涼。我問小孩們,想不想進去問看看,請他給我們看。孩子們都說要。既然要,就得練習開口,問看看。



阿愉很想練習,由他打頭陣,我們其他人跟著。他問我,那該怎麼問。我說,你可以這樣講:請問這裡是碾米廠嗎?如果他說是的話,你就問他,可以讓我們看看吧。阿愉反問,那如果不是呢?唔……不是就算了阿,謝謝離開XD


就這麼簡單,阿愉準備好了,馬上上陣。結果,這裡果然是碾米廠,而且是從日治時期就在運作的碾米廠。阿姨打電話叫來他先生,請他帶我們進去參觀。



過來的大哥把鐵門打開後,裡面有一台巨大的機器,整個骨架都是木造的,跟鐵製的元件嵌合。從最前面,把穀子倒進地上的入口,順著木頭管線被吸上去,在中間去除泥沙。兩道去除泥沙後,接著再換第下一道手續,去除外殼(米糠),去除完後,就是我們吃的糙米了。糙米從一條木造管道掉下來。如果要做成白米,要再送去另一個入口。這入口可以看到非常精緻的輸送帶,像是小電梯一樣,一匙一匙把糙米往上送,近一步研磨,變成胚芽米或白米。反正磨得越多次,米就越白。最後,白米再從一條鐵製的管線掉下來。米糠則一律跑另一條管線,送到後面的儲藏室裡頭去。



這些,都是大哥帶我們一邊看,一邊解說的。我在一旁,把一些比較困難的部份,重新解釋給小孩聽。不只小孩覺得新奇,我也覺得新奇。我從前沒有看過這麼老又這麼完整的木造碾米廠。大哥又說,要帶我們到後面去,看看米糠的儲藏室。後面的門打開,是滿滿的米糠。孩子們就跳進去,簡直就要開始游泳。大哥連忙跟他們說,這樣子會過敏的。小孩才一個一個跑出來,抖落一身的米糠。好像摔到水裡的小雞。

有小孩發現,這裡的牆壁,跟一般的牆壁不一樣。在外層剝落的石灰裡面,裡頭的水泥,可以看見一顆一顆的米糠!這邊的水泥是米糠混合砂石來做成的,節省成本,也同樣能黏合。再裡頭一層,還有竹編牆面。孩子們是第一次看過這種牆面,竹子+泥土+米糠+石灰,覺得很新奇。

其實,這間碾米廠已經沒有在運作了,大哥的父親已經老了,沒有力氣經營碾米廠。阿軻有個問題想問大哥,準備了一下,終於問出口。他說,這間碾米廠一天可以輾多少米?我有點忘記大哥說的詳細數量,似乎是十台卡車?總之,以現在的標準來看,不太多就是了。這樣的老機器價值不在於它的效率,而在於它保存的歷史,和美感。



我們繼續往前。在路邊吃了綿綿冰,前頭路口又右轉。終於,我們找到了棉被行,還有鐘錶店。

棉被行的煌明伯很健談,說了很多無米樂拍片之後,他生活的轉變。他開始各處去參加展覽,以及代言,從農會到百貨公司。甚至他們產銷班種的米,拿到台北的拍賣會上,一包賣到二十五萬。他說了很多精彩的故事,可惜,小孩們大多聽不太懂,我也來不及翻譯。只好先聽煌明伯說完,挑些有意思的,翻譯給小孩聽。



鐘錶行的老闆給我們看了咕咕鐘,大概是因為他覺得,小孩子一定會喜歡咕咕鐘吧。那時候,正好要三點。好心的老闆還特別幫我們調快一點,讓我們看見咕咕鐘裡的小鳥飛出來的樣子。回到路上,我們發現鉛桶店的阿嬤正好在工作,就一起過去看。他正在做茶壺的蓋子,把白鐵片放到一塊中間有圓形凹陷的大木板上面,用力敲打,白鐵片就自然凹下去,變成蓋子的形狀。阿愉看得很有興致,主動問阿嬤,這塊木板中間的洞,是特別挖的,還是敲久了就自然變這個形狀。阿嬤聽不太懂華語,我幫忙翻譯,阿嬤回答說,這是先挖一個淺的洞,慢慢敲,就會越來越深了。

這次,孩子們跟當地人聊天問話的機會很多,我一樣充當翻譯機的功能。當他們求助於我,要我翻譯的時候,我會請孩子們在旁邊聽,慢慢練習著聽懂。有孩子覺得很奇怪,阿嬤怎麼會想要做鉛桶?阿嬤說起了從前的事。原來本來是他先生在做鉛桶,他是學了先生的手藝,在先生過世之後,努力的把店面維持下來。阿嬤說著,我翻譯著,孩子們在一旁聽著。旅行中的我們,就像是這樣。

後來,我們又去了菁寮的文物館,和荷蘭井,在荷蘭井練習挑水,還有玩水。到了三點半,才返回菁寮國小。


孩子們在這裡畫圖,畫下今天劍道的東西。有的小孩印象最深刻的,是便宜的陽春麵,還有二十五萬的米,有的小孩,則記住了人的樣子,和感覺。




我們又踏上歸途,徒步走回後壁火車站。


今天孩子們找到了許多故事。慢慢的,他們會習慣這樣旅行,用嘴巴問,用眼睛看,用耳朵聽,用心去感覺。他們就會逐漸發現,我們居住的島嶼有深邃的底蘊,自己的生命,也不是虛無飄渺的浮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